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木兰围场故里与塞罕坝精神摇篮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10日 11:39 2 cc

一、地理位置:冀蒙交界的坝上生态枢纽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南麓、燕山山脉北端,东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接壤,北邻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连丰宁满族自治县,南接隆化县,总面积9219平方千米,是承德市面积最大的县域。境内以“坝上高原”和“坝下山地”为主体地貌,坝上平均海拔1500米,属温带大陆性草原气候,坝下为低山丘陵,年均气温-1.4℃~4.7℃,昼夜温差显著,形成“围场金秋”“林海雪原”等独特自然景观。

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木兰围场故里与塞罕坝精神摇篮

作为京津冀通往内蒙古的“北大门”,围场距北京380公里、承德市区138公里,京承高速、大广高速、111国道及京通铁路支线贯穿县境,2025年张承高铁围场北站通车后,实现北京至围场3小时直达。其区位使其成为连接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的生态屏障、“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核心区域,以及坝上草原旅游的枢纽节点。

二、历史文化:从皇家猎苑到民族融合圣地

1. 木兰秋狝:清代皇家文化的活化石
围场因“木兰围场”得名,是清代皇家猎苑的核心区域。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为训练军队、稳固边防,划定“千里松林”为皇家猎场,此后140余年,康熙至嘉庆帝共举行“木兰秋狝”105次,形成“肄武、绥远、怀柔”的国家战略文化体系。境内留存木兰围场七十二围遗址(如伊逊崖口、将军泡子)、乾隆御书碑(记录秋狝盛况)、张三营行宫(皇家驻跸遗址)等遗迹,2018年“木兰秋狝文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满蒙文化的交融共生
围场是满族、蒙古族人口占比超60%的自治县(满族54%、蒙古族12%),文化融合特征显著。蒙古族那达慕与满族“颁金节”并存,草原赛马与满族珍珠球竞技共舞;饮食上,“手把肉配萨其马”“奶茶拌莜面”体现游牧与农耕饮食智慧;语言上,“满语地名”(如“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与蒙古语民歌(《草原晨曲》)相互渗透。境内木兰围场满族蒙古族文化博物馆展出清代猎装、蒙古银器、萨满神帽等文物2000余件,系统呈现民族交融史。

3. 红色记忆与塞罕坝精神
1962年,国家在围场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务林人用55年将“黄沙遮天日”的荒漠变为“百万亩林海”,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孕育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2017年,塞罕坝林场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其事迹被改编为电影《最美的青春》,成为全国生态教育典范。

三、自然资源:坝上生态宝库与绿色能源基地

1. 森林与草原交织的生态画卷
围场森林覆盖率达62.3%,拥有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中国面积最大人工林场,140万亩)、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草原与湿地结合的生态系统)、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北最大亚高山草甸)三大生态板块。坝上草原面积3000平方公里,夏季“风吹草低见牛羊”,秋季白桦林金黄似火,冬季林海雪原银装素裹,是华北地区生态类型最丰富的县域之一。

2. 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
境内有吐力根河(滦河源头)、伊逊河等5条主要河流,年径流量2.3亿立方米,是京津重要水源涵养地。生物资源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豹猫,二级保护植物沙地云杉,塞罕坝特有物种“塞罕柳”等;红松洼湿地是大鸨、黑鹳等珍稀鸟类的迁徙驿站,被誉为“坝上生物基因库”。

3. 绿色能源富集区
坝上地区年均风速7.2米/秒,太阳能辐照度达5800兆焦/平方米,是河北省新能源产业核心区。截至2024年,围场风电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占承德市1/3),光伏电站并网容量50万千瓦,年发电量42亿千瓦时,“风光互补”项目带动清洁能源产业产值突破35亿元。

四、经济产业: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

2024年,围场地区生产总值达98.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22:31:47,形成“生态农业筑基、绿色工业赋能、文旅产业引领”的格局。

  • 生态农业:坝上特色产业集群
    依托草原与气候优势,培育“围场马铃薯”(国家地理标志,年产量80万吨,占河北总产量12%)、莜麦(有机种植面积5万亩)、坝上牦牛(年出栏3万头)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林菌间作”(香菇、滑子菇)、“中草药种植”(金莲花、柴胡),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塞罕坝”牌有机食品远销北上广深。
  • 绿色工业:新能源与循环经济
    风电、光伏产业带动装备制造、运维服务产业链发展,中广核、国家能源集团等企业在此布局;农产品深加工形成“马铃薯淀粉—粉丝—饲料”循环链条,年处理马铃薯30万吨的塞北淀粉厂成为华北行业龙头。
  • 文旅融合:全域旅游驱动增长
    2024年接待游客5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亿元,带动3万余人就业。构建“春赏花(金莲花、杜鹃花)、夏避暑(草原露营)、秋观叶(白桦林)、冬滑雪(塞罕坝滑雪场)”全季旅游体系,推出“皇家文化研学”“塞罕坝精神教育”“草原星空观测”等特色产品,文旅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第一支柱。

五、旅游资源:坝上草原与皇家文化的全景体验

围场旅游以“木兰围场—塞罕坝”为核心,整合草原、森林、湿地、历史遗迹,形成五大主题游线:

旅游主题

核心景区

特色体验

皇家文化研学

木兰围场遗址、将军泡子、乾隆御道

模拟“木兰秋狝”狩猎、皇家礼仪表演、清代军事文化讲座

生态康养度假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七星湖湿地

森林徒步(氧吧步道)、湿地观鸟、草原骑马、星空露营

红色精神教育

塞罕坝展览馆、机械林场纪念馆

三代务林人故事展、荒漠变林海实景对比、“绿色发展”主题研学

草原休闲娱乐

御道口草原、红松洼草原

那达慕大会(7-8月)、草原越野、滑草、马术表演

冰雪狂欢季

塞罕坝滑雪场、御道口冰雪大世界

高山滑雪(雪道总长5公里)、雪地摩托、冰雕展、满族冰嬉表演

重点景区亮点

  • 塞罕坝机械林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七星湖(七个串珠状湖泊湿地)、塞罕塔(俯瞰林海全景)、月亮湖(草原中的圆形湖泊)为标志性景点,林场纪念馆通过实景沙盘还原“人定胜天”的治沙史;
  • 将军泡子: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军大败噶尔丹的古战场,湖面倒映草原落日,是拍摄“草原晚霞”的最佳机位,冬季湖面结冰后成为天然滑冰场;
  • 红松洼自然保护区:华北最大草原湿地,夏季野花铺地(金莲花、狼毒花),秋季马群驰骋,是《还珠格格》《如懿传》等影视剧外景地。

结语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既是承载清代皇家文化的“木兰故里”,也是诠释生态文明的“塞罕坝样板”。从“皇家猎苑”到“生态宝库”,从“风沙源”到“绿水青山”,这片土地以满蒙文化的厚重、草原森林的壮美、塞罕坝精神的崇高,成为京津冀北麓最具生命力的绿色明珠,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