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医院“喜报”引发热议:庆祝门诊量创新高是否太不妥?

抖音推荐 2025年10月19日 08:43 2 cc
医院“喜报”引发热议:庆祝门诊量创新高是否太不妥?

作者 | 十三妹

昨天,一张兰州兰石医院一份“喜报”截图刷屏。

这份“喜报”写道:9月门诊量突破7577人次,住院门诊手术台数426台…

喜报很红,但看得人眼前一黑。网友炸了:“这是医院,还是卖场?”“患者越生病,他们越高兴?”

有人说这兰石医院一看就是莆田系。但实话实说,莆田这次也不背这个锅。兰石医院人家可是正经的综合性“二级”医院。

虽然前几年由公立改制为私立,但也是医保定点医院。但就是这样一个综合性医院,却把救死扶伤扔在脑后,眼里没有人民全是人民币。

医院“喜报”引发热议:庆祝门诊量创新高是否太不妥?

我们理解医院也是企业性质,也要吃饭养人自负盈亏,但医院又不同于普通商业,如此毫不掩饰地“庆祝”,跟棺材铺敲锣打鼓庆祝“销量翻番”有什么区别?

舆论出来后,医院迅速甩锅新员工,回应称:一名新员工不懂规矩,将其做成了“喜报”发布至朋友圈,已接受处理。“我们认识到了在思想意识和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像兰石医院这样的骚操作并非孤例:2018年,某三甲公众号推文《热烈祝贺我院心内科支架突破1000例!》;2020年,某妇幼医院挂出“分娩量逆势增长22%”的大红条幅;2022年,某口腔医院年会现场,LED屏循环播放“种植毛收入突破8000万!”

每一次被喷到删文,下一次换套PPT接着跳舞接着乐。

当“生病”成为“生财”,医患就成了零和博弈。让我们不禁想问,“人民医院”四个字,还剩多少人民?

1950年,新中国第一批“人民医院”挂牌,毛泽东题写院名,宗旨只有一句话:“为工农兵服务”。2009年,新医改启动,文件写得很清楚:“坚持公共医疗公益性。”

可公益不是空喊,得靠财政兜底。现实呢?——财政补助占公立医院收入不到10%,剩下90%得自己挣;医疗服务价格十年没调,一次阑尾炎手术还不如修个空调挣钱;DRG超支,医院倒贴;结余,医保抽成。

院长们自嘲:“带着公益的帽子,干着创业的活儿。”民营医院更惨:房租市场化、人才市场化、设备市场化,唯一不能市场化的,是“公立”两块字的公信力。

于是,大家殊途同归——把病号当流量,把床位当货架,把医生当销售。“人民医院”四个字,左边“人”越来越小,右边“民”越来越像“币”。

我认识一位老同学,复旦博士,辞职去民营医院做骨科主任。上班第一天,院长拍肩膀:“王博,一个月做满60台关节,给你提成8%。”

他愣住:“我导师说,能保守治疗就别开刀。”院长笑了:“兄弟,不开刀你喝西北风啊?”三个月后,他辞职回公立,工资腰斩,却睡得着觉。他说:“再待下去,我怕自己变成‘合法伤害权’的股东。”

医生也是人,也要还房贷;可一旦把“多看一个病人”等同于“多卖一台车”,处方就会变形,刀口就会变长。

当“门诊量”成为比“治愈率”更重要的考核,最终受伤的还是患者:过度检查,让肺结节从6毫米“长”到4毫米;过度手术,让青少年脊柱侧弯“从20°直接上钉棒”;过度用药,让一盒集采降压药搭配七款“辅助营养品”。

医院账上红了,病人的脸却“黑”了,这才是大家谈“喜”色变的根源。

当然,既然是商业行为,就不是说不能总结不能庆祝,比如2017年,北京协和医院建院96周年,官网首页只发了一句话:“今天,我院门诊量下降5%,但合理用药率提升11%。”

这被业内称为“最凡尔赛”喜报。2021年,四川华西医院年终总结,第一条是:“全年微创手术占比提升8%,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0.7天。”

2023年,深圳罗湖医院集团挂出横幅:“辖区居民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从65%提到82%,并发症下降9%。”

没有“收入翻番”,没有“手术破万”,却赢得满屏点赞。老百姓不傻,知道医院也要吃饭;但更希望看到:

——“本月药占比下降,节约医保基金××万”;

——“全年日间手术率提升,为患者减少住院费××元”;

——“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提高,无病生存时间延长×月”。

这些数字背后,才是“人民”二字应有的重量。

别让“人民医院”只剩医院,只剩钱!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