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坐一天工位腰酸屁股塌”刷屏热搜:2024.06.14晚,小红书#拯救久坐臀#话题冲上热搜第一,起因是北京一25岁设计师发帖晒自己三个月从“方屁股练...
2025-11-09 1
我们总是热衷于讨论新生儿数量、人口红利,或是老龄化等话题。但你是否想过,当下的社会,我们其实也在面对另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一股前所未有的人口死亡浪潮,正在悄然形成。
这股浪潮从何而来?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权威期刊《人口研究》中给出了关键答案。他们指出,这一趋势并非偶然,而是由三个深刻而交织的人口规律共同推动的。它不仅仅是数字的攀升,更将真实地触动每一个家庭的未来,重塑我们社会的面貌。
眼下,社会即将到来的这波 “死亡高峰”,其实并不是一场意外的危机,而是过去几十年我国人口变迁写就的、一封迟到的“预告信”。复旦的研究清晰地指出,推动这股浪潮的核心力量有三个,它们环环相扣。
首先,是历史因素。上世纪60年代起,我国经历了一次壮观的“婴儿潮”。在1963到1972年这十年间,每年都有超过2500万个新生命降临,这个数字相当于某些国家全国的人口。如今,这批规模空前的人群,正同步迈入老年阶段,走向生命的终点。
这是未来死亡人数上升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原因——基数决定了总量。不过,仅仅是人口基数大,还不足以解释问题的全貌。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人们活得更长了,这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得益于近几十年来医疗条件的飞跃,以及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我国人均的预期寿命已从1980年的67.77岁,涨到了2023年的78.20岁。
也就是说,过去许多可能因传染病或营养不良等客观条件,而过早逝去的人,现在都能成功跨越生命中的一道道坎,平安地活到老年。
而长寿,这份国家社会共同努力获得的礼物,在人口统计上却带来了一个客观结果:它极大地扩充了老年人口的“储备库”,使得最终在老年阶段离世的总人数自然水涨船高。
当然,除了上述两点,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社会因素同样关键,那就是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结构的整体演变。
回顾建国以来的七十多年,我国的出生人口经历了三次明显的浪潮。第一次是在建国初期,社会安定,生活改善,带来了人口的迅速增长。第二次,也是最为强劲的一次,是1963年到1972年。
第三次则算是一次“回声”。在80年代,当时60年代“婴儿潮”的那一代人自己也到了生育年龄,又带来了一轮出生小高峰。自此之后,由于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原因,推动人口增长的引擎逐步开始减速。
尽管国家在近些年相继放开了二孩、三孩政策,也一度带来了短暂的出生回暖,但育龄人群的减少和生育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得出生人数在短暂反弹后,又重新回到了下行的轨道。近年来,年出生人口已回落至千万以下。
这意味着,在当前的老年人口高峰来临的同时,由于后续出生人口规模显著收缩,两相叠加,未来社会将面临明显的人口下降趋势。特别是2022年,我国人口出现了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这是一个清晰的信号,标志着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
总体来说,由于前两个因素——庞大的“婴儿潮”队列和普遍的长寿——共同的作用背景下,加上近些年来出生人口减少,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人口死亡总数依然会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直到将这股积蓄已久的人口能量完全释放。
根据研究测算,这股浪潮将在2061年左右达到顶峰,届时我国每年的死亡人口预计会达到约1900万的高点。在当前的老年高峰过去后,由于后续出生队列规模的显著缩小,未来的死亡人数终将迎来下降,但这将是本世纪后期的故事了。
那么,面对这场可以预见的“告别浪潮”,我们的社会做好准备了吗?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规划课题,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尊严与未来的社会公平。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对“生”欢欣鼓舞,对“死”却讳莫如深。但生老病死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议题——安宁疗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临终关怀。
当医疗手段已无法逆转病情,目标就转为要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维护他们最后的尊严与舒适。复旦的研究专家们也在呼吁,要推进相关安宁疗护体系的建设。这不只是一个医疗分支,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
在生命画上句点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身后事”的安排。可以预见,殡葬服务需求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处于高位。这不禁让人担忧,“死不起”会从一个民间调侃演变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吗?现有的殡葬服务资源能否承受住这股浪潮?
这就要求社会必须进行前瞻性的、中长期的社会规划,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规范市场秩序,避免“天价墓穴”等乱象加剧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与情感伤痛,确保每一个生命都能有尊严地、体面地走完这最后一程。
此外,还可以预见的一个事实是,随着死亡浪潮的到来,未来数十年,相关家庭围绕遗产方面的法律纠纷可能会显著增多。如何确保老人生前得到了该有的关爱,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如何让财产分配在遵从法律与遗嘱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家庭内部的矛盾与裂痕?
这就需要社会未雨绸缪,提供更便捷、更普惠的法律咨询与援助服务,帮助家庭在悲伤之余,能依据清晰的规则处理后续事宜,避免“人走了,家乱了”的遗憾局面。
这波死亡浪潮的到来,其实也在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当一个社会不仅要关心"如何生",也要思考"如何告别"时,恰恰说明这个社会正在走向更加成熟、更加人性化的阶段。
这场必将到来的"告别浪潮",也更像是一个契机,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完善社会的关怀体系。当社会与个体共同努力,让每个生命都能从容谢幕,或许才是对"以人为本"最深刻的诠释。
相关文章
“又坐一天工位腰酸屁股塌”刷屏热搜:2024.06.14晚,小红书#拯救久坐臀#话题冲上热搜第一,起因是北京一25岁设计师发帖晒自己三个月从“方屁股练...
2025-11-09 1
据华商报大风新闻,黑龙江的宋先生反映,11月1日,在家里的爷爷突然去世,当时正在西安旅游的他和父亲要提前返回老家,想全额退此前预定的机票,长安航空开始...
2025-11-09 1
我们总是热衷于讨论新生儿数量、人口红利,或是老龄化等话题。但你是否想过,当下的社会,我们其实也在面对另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一股前所未有的人口死亡浪潮...
2025-11-09 3
2025年11月2日,在“消失”了整整183天后,全红婵终于回到了赛场。她与新搭档王伟莹配对,挑战女子团体赛双人10米台。赛前,几乎没人看好这对临时组...
2025-11-09 3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关税政策上的最新表态,无疑为当前的美国经济和政治格局增添了新的变数,近日特朗普罕见地承认,自己在任期间对多国实施的高额关税,确实让美国...
2025-11-09 4
全球半导体产业本就错综复杂,安世半导体事件更像一面镜子,照出大国间技术博弈的真实面貌。看到美国白宫突然站出来表态,保证安世中国工厂恢复出货,这不免让人...
2025-11-09 2
郑丽文刚刚当选国民党主席20天,就迅速成为了全台湾网络声量仅次于赖清德的政治人物。不过,国民党内部也有很强一股声浪反对郑丽文。例如,郑丽文刚刚当选国民...
2025-11-09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