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03岁了,还是走了。大家震了一下,圈子里低声议论,都在问:“那个陪着他的女人,最后在不在身边?”清华大学那天一早发讣告,说翁帆从头到尾都在,没有喊...
2025-10-21 0
“上午 10 点半去看他时还挺精神,哪想到短短一小时后就不行了……” 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的声音带着难掩的哽咽,话语里满是猝不及防的痛惜。10 月 18 日这天,103 岁的物理学泰斗杨振宁在北京溘然长逝,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砸进学界,更让无数国人扼腕。这位曾喊出 “要拿诺奖” 的少年,用一生书写了传奇,可他留下的仅仅是科研突破吗?
最先传递出悲痛的是与杨振宁相交甚深的潘建伟。作为量子物理领域的领军者,潘建伟一直视杨振宁为精神灯塔,他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念叨 “杨先生太顽强了”,言语间全是不舍。“我们早就有心理准备,毕竟先生已过百岁高龄,但他每次都能扛过来,大家真以为这次也能挺过去。” 潘建伟的这番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 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老人,早已用生命力创造了奇迹,可离别还是来得如此突然。
更让潘建伟铭记的,是杨振宁对整个民族的精神滋养。“他最了不起的贡献,是彻底打碎了‘华人不如西方人’的自卑念头。” 潘建伟的话戳中了关键。要知道在杨振宁之前,华人在顶尖科学领域始终缺乏话语权,而 1957 年那座诺贝尔物理学奖奖杯,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成了整个民族重拾自信的钥匙。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当杨振宁逝世的消息传来,清华大学、西湖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的官网瞬间切换成黑白配色,连社交账号头像都换上素色 —— 学界在用最庄重的方式,送别这位精神导师。
回溯杨振宁的一生,简直是部热血的追梦史诗。13 岁那年,他当着父母的面说出 “将来要拿诺贝尔奖”,在旁人看来或许是孩童狂言,可他用行动一步步将其变为现实。1938 年,16 岁的他跟着担任清华教授的父亲南迁昆明,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大 —— 这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学府,8 年里走出了 2 位诺奖得主、8 位 “两弹一星” 元勋,堪称教育奇迹。
在联大的 6 年本硕时光里,杨振宁成了公认的 “满分学霸”,更幸运地遇到了吴大猷、王竹溪两位恩师,正是他们将他领进了对称性分析的大门,为日后的突破埋下伏笔。多年后杨振宁仍多次感慨:“西南联大是我一切成就的根基,那里的师生精神影响了我一辈子。”
真正的传奇,往往始于对权威的质疑。1956 年 6 月,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向《物理评论》投去一篇颠覆性论文 ——《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守恒的吗?》。在当时的物理学界,“宇称守恒” 是公认的铁律,就像 “太阳东升西落” 般不容置疑,大部分学者看到论文后都嗤之以鼻,觉得这俩年轻人在异想天开。好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吴健雄挺身而出,愿意用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想。
寒冬腊月里,吴健雄在低温实验室反复调试,终于用钴 60 同位素实验证实:弱相互作用中宇称确实不守恒。1957 年 1 月 15 日,当实验报告公之于众,整个物理学界都被震撼了,原来传统认知竟藏着如此大的漏洞。仅仅十个月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这两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35 岁的杨振宁从此跻身世界顶尖科学家行列。
可这位科学巨擘的心里,始终装着故土。他曾把自己的人生比作 “一个完整的圆”:从清华园出发,在世界舞台闯荡半生,最终还是回到了起点。晚年的他放弃美国国籍,全职回到清华任教,不仅为高校筹建高等研究院,还亲自给本科生上课,手把手培养年轻学者。
91 岁那年,他特意回到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为纪念父亲的 “武之楼” 题名,还在校园里栽下一棵国槐,寓意西南联大的 “刚毅坚卓” 精神代代相传。连东莞理工学院这样的地方高校,他都记挂在心 ——1993 年受邀做报告时受聘为名誉校长,多年来一直关注学校的发展。
消息传开后,网友们的悼念刷屏了社交平台。有人动情回忆:“上大学时听杨先生的讲座,他 90 多岁还思路清晰,讲起物理史像讲故事一样生动。” 有人感慨精神传承:“以前总觉得诺奖离中国人很远,是杨先生让我们知道,黄皮肤也能站在科学之巅。” 还有人细数他的贡献:“不光是宇称不守恒,他后来的杨 - 米尔斯理论影响更大,现代粒子物理的基础全靠这个!” 更有年轻学子表态:“杨先生说希望我们建设科技强国,这事儿我们接棒了!”
潘建伟说,杨振宁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中国成为对人类文明有更大贡献的科技强国。其实这位老人早已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信念:年轻时打破科学权威,让世界看见华人的智慧;年老后深耕故土育人,为祖国播撒科学的种子。他留下的从来不止是诺奖荣誉和物理理论,更是那种 “敢质疑、肯坚守、心怀家国” 的精神底色。
如今,那棵他亲手栽种的国槐还在茁壮成长,清华园里的课堂仍在传授他的思想。杨振宁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点燃的科学之火永远不会熄灭。就像网友说的:“真正的巨擘从不会真的离开,他们会化作星光,照亮后来者的路。”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他的期望继续前行,让科技强国的梦想早日照进现实 —— 这或许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相关文章
他103岁了,还是走了。大家震了一下,圈子里低声议论,都在问:“那个陪着他的女人,最后在不在身边?”清华大学那天一早发讣告,说翁帆从头到尾都在,没有喊...
2025-10-21 0
“刚刚收到秋假通知的几天里,信息特别多。我们朋友圈里推秋假广告一发出去,就有人打电话咨询,意料之外。”李华某旅游公司负责人赵明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2025-10-21 0
谁能想到?103岁杨振宁先生离世后,竟因生前两句话引爆全网泪点!那个曾被全网质疑"图名图利"的翁帆,如今评论区刷屏道歉——这反转比电视剧还绝!今天咱就...
2025-10-21 0
前言在众多央视主持人中,李梓萌始终被人看作最勤勉的人,一年能出镜158次,她的脸甚至还因此被称作为“国脸”。然而,就这样努力的人却被网友反映推销假冒伪...
2025-10-21 0
你说这事儿巧不巧?10月17号人民日报采访郭晶晶,整整一篇内容,愣是没出现“全红婵”三个字,可你从头看到尾,偏偏觉得每一句都在对着她说话。这种默契,不...
2025-10-21 2
文 | 果冉多编辑 | 果冉多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1944年,胶东的秋天来得格外早。1...
2025-10-21 0
周继红,十九岁那年,一个小姑娘,跳进池子,给中国拿了头一个跳水金牌,后来手里带出了郭晶晶,陈若琳,全红婵,冠军自己当过,还把冠军一个个地带出来。人民日...
2025-10-21 2
“上午 10 点半去看他时还挺精神,哪想到短短一小时后就不行了……” 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的声音带着难掩的哽咽,话语里满是猝不及防的痛惜。10 月 18...
2025-10-21 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