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隋炀帝去青藏高原寻龙种?千余禁卫军死于高原,历史上的天灾人祸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3日 13:42 4 admin
隋炀帝去青藏高原寻龙种?千余禁卫军死于高原,历史上的天灾人祸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我们来聊一聊西北地区极端气候之下,历史上发生的一次悲惨事件。从历史上看,西北地区这种临时性、阵发性的极端气候事件可以说是屡见不鲜,隋朝时期就曾因此引发过一次重大的伤亡事件,这件事与隋炀帝密切相关。隋炀帝这个人精力十分充沛,非常喜欢折腾,当时他派军队前往青藏高原攻打吐谷浑,除了打吐谷浑之外,他还给自己找了件事做。他听说青海湖有龙种,有一种名为 “龙马” 的好马,于是决定御驾亲征前往青藏高原。实际上,仗都是前锋部队打的,他们早就把吐谷浑击退了,而隋炀帝则带着 2000 匹母马跑到青海湖去求所谓的 “龙种”。

隋炀帝去青藏高原寻龙种?千余禁卫军死于高原,历史上的天灾人祸

北魏壁画:吐谷浑人驯马图

可哪能求得到呢?哪来的什么龙种?这件事最终无果而终,之后他要穿越大斗拔谷前往张掖,在河西走廊大会各少数民族和各国的诸侯,举办一次峰会。

隋炀帝去青藏高原寻龙种?千余禁卫军死于高原,历史上的天灾人祸

结果在他前往张掖的途中,就发生了 “大斗拔谷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大业五年的 6 月份,请大家要注意,这是在那个年代的6 月份,然而整个事件的过程却充满了谜团。

首先,这个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隋书・炀帝纪》中记载:“(六月)癸卯,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霰晦冥,与从官相失,士卒冻死者太半。丙午,次张掖。” 也就是说,在前往张掖的途中,路过大斗拔谷时,禁卫军中很多人都被冻死了,据记载是遇到了 “风霰晦冥” 的天气,最终导致大量人员冻死。

隋炀帝去青藏高原寻龙种?千余禁卫军死于高原,历史上的天灾人祸

其他不少史料也有类似记载,比如《元和郡县图志》中提到:“会大霖雨,士卒冻馁,死者十六七。”《隋书・食货志》则记载:“遇天霖雨,经大斗拔谷,士卒死者十二三焉,马驴十八九。” 换句话说,这一次悲惨事件,竟然造成了 1000 人以上的死亡,不仅人遇难了,带去的马、驴等牲畜也损失惨重。在这些死难者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死亡人数最多的主要是禁卫军士兵,所有史料都着重强调士兵的死亡率最高。当时随行的人员不仅有士兵,还有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但偏偏士兵死得最多,这件事十分蹊跷。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随从就没有人遇难,比如杨丽华 —— 我们都知道她是隋炀帝的姐姐,曾担任北周的皇后和皇太后,之前我们也提到过她 —— 这位皇亲国戚也在这次大斗拔谷事件中不幸身亡。

司马光对此事表示怀疑,他认为西北地区虽然寒冷,但 6 月份怎么会冻死人呢?要知道,那个年代的 6 月份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盛夏,也就是七八月的时候,西北边地再冷,6 月份冻死人也不合常理吧?而且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死亡呢?6 月份下雪可能吗?。首先第一点,其他史料并没有提到 “下雪”,它们反复提到的一个字是 “霰”。“霰” 是一种类似天空中降下的小冰粒的天气现象,在咱们内地,这种天气一般出现在秋末冬初的时候。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青藏高原,西北地区的气候复杂多样,如果你没有亲身去过西北地区,就真的无法体会那里气候的多变,对吧?青藏高原的气候就是这样,我们所说的 “霰” 这种天气现象,在青藏高原的夏季出现,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隋书・食货志》明确记载马和驴都死了好多。

咱们先说说 “霰”,这种天气相当于内地秋末冬初的气候,对于人而言,还能解释为携带的衣物过少,最终被冻死;可马和驴呢?你见过哪匹马、哪头驴会在秋末冬初的天气里被冻死呢?在这里,我给大家揭晓一个我认为最合理的答案:这个事件是极端天气与高原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看大斗拔谷的地理状况。大斗拔谷位于如今甘肃和青海交界处的扁都口,地处祁连山中段,南边通往祁连县城博堡,北边连接民乐炒面庄,全长 20 多公里。这个地方的海拔约为 3500 米,而隋炀帝一行人从长安出发,千里迢迢抵达青海湖后,没有怎么休息,就直接往大斗拔谷赶。要知道,他们之前经过的河湟谷地和青海湖一带,海拔都远没有大斗拔谷这么高。

隋炀帝去青藏高原寻龙种?千余禁卫军死于高原,历史上的天灾人祸

按理说,如果在高海拔地区停留七天八天,并且不进行剧烈的体力活动,人体是能够逐渐适应高原环境的。但问题在于,隋炀帝根本不懂这个道理,他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地赶路,一路风尘仆仆,直接就进入了大斗拔谷。当时天空降下了我们之前提到的 “霰”,而且根据记载,还伴有降雨,这雨很可能是冻雨。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很容易感冒,可在高原地区,一旦感冒,几乎等同于患上了致命的疾病 —— 因为此时人有极大的概率会引发高原肺水肿,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这种病简直就是要了命。而且我们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马和驴也死了那么多:从内地带来的马和驴,和人一样,也无法克服高原反应,所以它们的死亡率也很高。

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士兵死得特别多?这就要从高原反应的特点说起了。高原反应的发病程度,有几个明显的规律:男性大于女性,体重大的大于体重轻的,年轻的大于年老的。说到底,高原反应就是身体缺氧导致的,越是身强力壮的年轻男性,身体对氧气的需求量就越大,而在高原地区氧气供应不足,他们的身体就更容易出现严重的病态反应,这就是士兵死亡率高的原因。

因此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史料中反复强调士兵死得特别多,原因其实就在于此。司马温公(司马光),你真该亲自到西北地区看看!你整天坐在书斋里做学问,不了解实际情况,难怪会对史料产生怀疑,甚至还篡改史料。他是怎么篡改的呢?他非要把隋炀帝的行进路线改了,为什么要改?因为他想把 “大斗拔谷冻死人” 这件事,安排在隋炀帝在张掖大会各国诸侯的后面,这样就能把事件的时间推迟到秋七月,他觉得这样一来,“6 月份冻死人” 的矛盾就得到了完美解释。可实际上,隋炀帝的路线本来很正常,就是沿着一个三角形的路线行进的,司马光这么一改,反而给后世研究这段历史的人布下了重重迷魂阵,实在是误导后人啊!

总而言之,还是因为司马光对西北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没有深入的了解,才会做出这样的错误判断。由此也能看出,研究历史有多难 ——“读万卷书” 的同时,还必须 “行万里路”,注重实践考察。其实说到底,对待很多事情,我们都应该秉持这样一个基本态度:实践永远是最宝贵的。最后我还想说一句:我们要敬畏自然、了解自然,在敬畏和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尽量避免类似的悲惨事件再次发生。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