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风带着寒意,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哀乐低回。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中,鲜红的国旗覆盖其身。翁帆作为家属代表站在第一位,眼眶通红。而这场告别,是科学...
2025-10-24 0
2025年10月18日,北京。一场800人规模的首映礼,见证国内首部青少年心理健康题材纪录片的上映:《陪你到清晨》。
“我常常看到,当一个孩子默默哭的时候,一定会有另一双小手握着她的手或者抱住她。同伴的力量、需要被看见的渴望,是支持我完成这个电影的动机。”导演田艳始终坚信,“只有被看见,才能被认知。”
直面青少年心理问题这个沉重的社会话题,田艳不想渲染什么,只是单纯地希望以电影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让隐秘复杂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被更多人看见,推动正确的认知、驱动问题的解决。
从关注社会到被社会关注
《陪你到清晨》10月24日公映的消息官宣之后,关注热度快速升温。影片的官方预告片,仅在微信公众号平台,24小时的转发量破两万,留言上千条。
首次被冠以“导演”之名的田艳,几乎是用完全“非导演”的方式,推动着这一国内首部青少年心理健康题材纪录片的诞生。从2019年着手策划,在最初的四年时间,田艳深入医院、学校采访,跟随精神医学专家们学习各种相关知识,终于在2024年7月取得备案,同年9月2日开机拍摄。
“重要的不是寻找原因,而是解决问题。”有着25年媒体职业经历的田艳说,恰恰是“媒体人的底色”和媒体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阐释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各方的通力支持,让自己如期完成了这部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纪录电影。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现象和不时曝出的极端案例,每每让人感慨问题的严重程度。但在田艳看来,当问题发生的时候,如果一味追究原因,很容易陷入无休止的问责。当下重要的不是争辩原因,而是看见、理解并付诸行动来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理性态度和建设性立场。
很多媒体老同事也注意到了田艳的新动作。在田艳2019年离开媒体岗位之后,很多人都不曾了解她进入了什么新行当。最近猛然听闻她“横空出世”,导演了一部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纪录片之后,亦纷纷表示钦佩。
情感交流背后,亦有媒体人在深度转型期的惺惺相惜。在小范围的资深同行看片会后,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会长赵健如说:“我觉得这不仅仅是部电影,而是一次展示媒体洞察社会发展并发挥重要导向作用的机会。因为你曾是媒体从业者,你以新闻人的社会责任和敏感,花了6年时间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这个社会痛点,并通过医疗专家的有效实践,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我们要重新看到媒体人的深度报道,哪怕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如何以我们的长期观察和客观陈述,寻找某一问题的当下解法,而不是被那些无聊的嘈杂声音影响。我觉得每一个媒体人可能都会觉得这样的事情值得去做。”
当这些友好而肯定的声音源源而来的时候,田艳越发感觉到,自己的努力不仅是对的,而且正在撬动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困境的崭新可能。这一切都与她始于20岁的媒体生涯息息相关。拒绝一切无休止的争辩,直面问题,求解答案,于众声喧哗中发出属于自己的理性声音。
她认为这是长期的媒体职业经历,赋予了她坚实的新闻思维方式——理性、责任和建设性。而今,只不过是变换了一下表达方式——不再是文字,而是电影。
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类型”
《陪你到清晨》全片104分钟,用真实影像的非虚构叙事方法,以少年求医和医生诊疗为双重主线,记录了一位16岁少年渴望走出心理困境的自救与他救的真实故事。
在影片发行公司的放映室里,记者完整地看完了电影。影片采用了平实的线性叙事,相对完整地记录了一位困境少年的自救与呼救,以及得到学校帮助和医学诊治的过程。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对于这样的题材,影片选择了平静的真实记录,不添加情绪渲染,在声音和音乐的处理上丰满又克制。显然,对于这样一部影片而言,但凡有着丁点的情绪渲染都会让人感觉多余。而平实的记录恰恰让真实的力量蕴含于内,持续推动着观影者的情绪往前走,最终形成巨大的情感冲击。
影片从广西崇左一所重点中学的校园场景开始。2021年,这所中学因为数次发生学生坠楼事件而为外界所关注。在《人物》杂志2024年10月题为《一所重点中学的心理自救》的报道里,这所中学的相关案例,以及老师们的巨大心理压力和束手无措的无力感,令人倍感心痛。
跟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团队的步伐,田艳团队走进这所学校,直面这所中学的“心理自救”过程。
正是在这里,田艳遇到了16岁的高二学生团国锦。
当田艳在2019年决定投身影视事业的时候,她设想的并不是拍摄一部纪录片,而是故事片。其关注的对象也不是青少年,而是精神疾病患者群体。一次参与救助一位15岁抑郁自杀孩子的过程,使她开始认真审视这个群体。
“我最早备案了一个抑郁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故事影片。因为故事片的投资很大,在寻找合作方的时候,我就想要不先写本书,就一边寻找故事片合作方一边采访准备写书。可能是因为自己原来是干新闻的,整个过程做得很扎实。比如精神疾病是不是有具体的标准、用什么方式诊断,我们专门组织一个团队,对精神疾病症状学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田艳很快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超过80%以上的大众人群,对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是完全不了解的。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跟最近十年,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逐渐高发,而我们的应对方法和体系建设又没有跟上有关。去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2025-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是面对这一问题的体系化建设的起点。”
“根据2019年的柳叶刀数据,真正意义上学习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的专科医生,国内仅有600人左右。儿童青少年精神医生培养速度和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巨大。”
选题的方向日渐清晰。历经四年的采访与研究之后,田艳敲定了最终的方向:以真实影像记录的非虚构方式,记录情绪障碍的孩子在学校、家庭、医院,与老师、父母、医生之间的真实经历,讲述孩子在心理与精神困境中的求救与自救的故事。这便有了如今的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
推动正确认知
影片的主体拍摄场景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的儿科病房。这所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的儿童精神科有90张床位,年住院患者超过1000人次。
田艳在儿科住院部进进出出四年,犹如医院的“自己人”。而谈及安定医院给予的支持,她说,于己是运气,对医院而言则是勇气。
“他们希望能够成为推动中国正确认知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排头兵,这是精神医学的底气。”
在田艳看来,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而言,核心症结恰恰在于认知的混乱。
“一个非常令人愤怒的现象,是有大量的人和机构把它当成了一门生意,铺天盖地贩卖焦虑,给家长们制造了非常多的困扰。”
比如青少年初发的自伤举动,在精神医学范畴里,这一行为并不是自杀。这种自伤行为,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发泄,是孩子心理困扰求救的信号。普遍过度的解读,最终使得整个社会都很困扰。
同时,如果只是因为有短暂的情绪表现,就被认为是进入了病态,这对于当事者的青少年而言,也会形成一种负面倾轧和恶性循环。
“精神医学是个非常严肃的学科,它有非常规范的诊疗标准,包括用药标准、心理治疗各种辅助手段的治疗标准。但这些东西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得到正确的传播,网络充斥着病耻感传播,导致原本需要得到医疗救治的部分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
“抑郁和抑郁症是两件事情,海量传播的心理健康内容却常常混淆二者。任何人都有可能连续一个星期情绪不好,不想见人,但这不是疾病,没有达到疾病诊断标准。甚至他都不需要心理治疗师,只需要爸爸妈妈多花点时间倾听、理解和陪伴。”
田艳认为,当前社会上诸多机构把贩卖抑郁焦虑当做生意,打着“科普”的名义传播“伪科学”“假知识”,不仅扩大了整个社会的焦虑情绪,而且加剧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认知混乱。
田艳说,人的精神状态当中的每一个情绪都是中性词,比如抑郁、郁闷、焦虑,本身都是中性词,“问题在于,将抑郁情绪、抑郁症状、抑郁症混为一谈,严重干扰了社会的正确认知。”
而她通过影片想做的,就是推动正确认知。因为,唯有正确认知,方能解决有道。
或许只是新的起点
“我这里有一个孩子让我跟你说一下,下一次,要给他一个出镜的机会。他想和社会说,我们都是好孩子。你必须要回复哦。”
这是影片官宣之后,一位医生发给田艳的消息。
“我想问一下,我怎么能在电影院看到这个电影,我想组织我身边的朋友去看。”
这是田艳收到的众多私信之一。
这些正向反馈,超出田艳的预料。
“在筹拍之初,曾对这样一部影片存有什么期待吗?”记者问。
田艳直言,想引起社会关注,但没料到影片刚官宣就有了这么高的热度。而今,来自四面八方的正向反馈,让她感觉《陪你到清晨》的出现也许恰逢其时。
“我们不应该探讨这是教育的问题,还是医疗的问题,或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问题。我觉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回到‘父母’这个本体,以父亲或母亲的身份来看待这个问题,可能感受就会不一样。我们要先学会当父母,与孩子建立信任、交流和沟通。”
访谈中,田艳反复强调,不要纠结问题为什么发生,而要关注如何解决问题。正如她在《陪你到清晨》里明确呈现的观念:只要及时关注到问题本身,并给予科学规范的诊疗,相关问题才会最大限度地得以纠正和解决。
她希望为推动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可能,让尽可能多的人都正确认知孩子的真实问题,而不是一味谈病色变,或耻于面对,甚至讳疾忌医。问题的解决,是可以从轻松的讨论和面对开始的。
随着关注者越来越多,田艳坦言,希望《陪你到清晨》的上映和观众的增加,推动社会各界一起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推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进入健康体检范畴管理,心理健康培训中加入医学相关内容,推动休学阶段孩子回到社会学习中的体系建设,推动中西部地区心理健康资源缺乏状况的改善等。随着电影上映,也许还有更多问题会受到关注和讨论。在田艳看来,这将密切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直接影响未来人才的健康保障。
“这会实现吗?”田艳反问记者。
正如田艳回顾过去6年时所说的,刚开始,她也没有想过自己能以导演的角色完成这部纪录电影。尚未发生的事情虽未可知,但也终将步步向前。
在电台热线新闻节目主持人、纸媒经营负责人和直播媒体创始人构成的职业履历里,导演一职并不曾与她有过交集。而当她开始试图进入纪录电影领域时,资深的纪录电影导演前辈们无一例外地建议她独立担纲领衔。她索性任性地用六年时间,全部的个人投资,完全按照自己最初对深度报道的理解,多维度调查、研究、寻找方法,完成作品。田艳很庆幸,2020年认识了郭菲,由此成为了最好的合作伙伴,对方以制片人的身份陪着自己完成了这部作品。
发行过《二十二》《冈仁波齐》《1950我们正年轻》等优秀作品的董超及其团队的加入,使得《陪你到清晨》顺利进入发行期,希望加入首映礼看片的电话响个不停。越来越多得到消息的人,都对这一国内首部青少年心理健康题材纪录片充满好奇、寄予厚望。田艳则希望这部影片能够成为一个起点,一个凝聚大众共识、汇聚社会之力,协同、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起点。
“我做这个电影不只是为了做电影,而是希望通过这个电影,让更多的人能够把他们已经在做的事情互相连接,为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找到更多可行的解决方案。”
她想让更多人知道,“所有难题,终有答案”。
这是《陪你到清晨》的宣传语,也是导演田艳的由衷期许。
(大众新闻记者 石念军)
相关文章
深秋的风带着寒意,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哀乐低回。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中,鲜红的国旗覆盖其身。翁帆作为家属代表站在第一位,眼眶通红。而这场告别,是科学...
2025-10-24 0
10 月 10 日,2025 vivo 开发者大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启幕。作为 vivo 年度技术战略的重要发布窗口,本次大会延续「同心·同行」的...
2025-10-24 0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中美AI大乱斗!中美AI对决,谁更胜一筹?这场关乎未来国运的科技大战,最终谁会胜出?今天一篇文章一网打尽。前两天的重要...
2025-10-24 0
10月23日,已经15岁的泡泡玛特(09992.HK)发布多款手办新品。其中,“庆祝这一刻”系列手办是泡泡玛特为品牌15周年推出的代表作,该系列涵盖了...
2025-10-24 0
人口大国也遇上新难题!国家统计局年初披露,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仅954万,而死亡人数飙升至1093万。总人口减少的颓势仍未逆转,人口结构变化值得关注...
2025-10-24 2
2025年10月18日,北京。一场800人规模的首映礼,见证国内首部青少年心理健康题材纪录片的上映:《陪你到清晨》。“我常常看到,当一个孩子默默哭的时...
2025-10-24 3
10月24日,凤凰卫视集团联合多家国际机构举办“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5”,以“十年共识·五年同行”为主题,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在气候治理新...
2025-10-24 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