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老一辈走后,我们好像不会“走亲戚”了

抖音热门 2025年11月09日 19:35 2 cc

外公离世后的这四个月,家族群的聊天记录只剩下零散的节日祝福和拉票信息,往日的热闹不再了。就连上一次借着中秋提议的家族聚会,也没能聚齐人——缺席的亲戚,都说“忙”。可我们都清楚,那份“忙”的背后,藏着外公不在后,大家对聚会少了那份向心力。

老一辈走后,我们好像不会“走亲戚”了

更别说下一次聚会该由谁牵头、找什么由头,从前总有外公这个“主心骨”拿主意、定调子,如今没了他,连提这件事都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亲戚间的往来,就这么悄悄陷入了一段说不出的尴尬期,好像有一根线原本紧紧把我们连在一起,现在轻轻松了开来。

而当他离去后,我们突然好像不会“走亲戚”了。

以前在网上常看到“‘走亲戚’将被时代冲淡”之类的文章情景,总觉得这些离我很远。

确实,因为时代的发展,每个家族之间甚至家庭内部的差异化都被迅速拉开,诸多现实因素正悄然改变着我们“走亲戚”的传统:因职业发展与人生追求的不同,年青一代散落于世界各地;现代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倾注在小家庭的经营上;个人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显著差异,进一步促使每个人的社交倾向与方式发生转变……

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走亲戚”逐渐被打上了“无效社交”的标签,逐渐成为现代人可选择舍弃的生活方式。

但所有的“走亲戚”都是“无效社交”吗?我认为,我所经历的“走亲戚”,从非冰冷无用,反倒藏着不少暖我一辈子的回忆。

小时候无论寒冬酷暑,外公总骑着他的宝贝自行车,挨个地接不同学校的我们放学回老宅。在接我的时候,路上遇到上坡,他从不让我下车,只是笑着喊:“抓紧了,咱们要上坡喽!”随后憋足力气蹬车,待缓慢登顶,才大口喘着气。外公接完我们后,还要盯着我们写作业,偶尔还教我们练书法。这一切,已经远超过一个外公/爷爷所应该做到的,甚至都可以不用做。但是,那几年,无论多辛苦多麻烦,他依然坚持。学生时代的我们,总盼着放学时坐上外公的自行车后座,期待着一起戏耍的时光。

随着我们逐渐长大,上学的距离越来越远,也不需要他接送了。他开始十几年如一日地“操心”每个月的聚会——今天是“看看我最近的书法作品”,明天是“我生日了摆大寿”,谁要是说“忙,来不了”,准会被外公在电话里数落:“再忙能比一家人聚聚还重要?下班就过来!”那时候总有人私下抱怨:“外公也太执着了,每月聚一次多麻烦。”可抱怨归抱怨,到了日子,大家还是会拎着水果、带着孩子往外公家赶。

一屋子人挤在一块儿,热热闹闹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停不下来。谁家要是遇上点难事儿,你一句“我帮着问问”,他一句“这点忙不算啥”,七嘴八舌出主意,困难说不定就化解了;谁家有了高兴事儿,更是能被大伙儿围着,你添一句喜,我递一杯茶,把那点欢喜烘得热气腾腾。到聚会结束时,原本的那些“嫌麻烦”,早被满屋子的烟火气冲没了,散场时都互相叮嘱着“下次聚,可得早点来”。

曾经有段日子,工作把我压得喘不过气,心里最盼的,就是家族聚会的那天。

那是个彻底离职场很远的地方,跟兄弟姐妹们坐一块儿,不用刻意组织语言,就把工作里的糟心事、心里的堵得慌倾诉出来;哪怕不聊这些,就跟着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家常,浑身的紧绷感也会慢慢松下来。他们未必能帮我把难题彻底解决,可话听着听着,心里的闷气就散了大半:有时是几句实在的安慰,给我提供了极大的情绪价值;有时是某个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忽然就让我跳出死胡同,有了新的思路。

因此,当家族有了那位始终以爱为线、织就血缘之网的“主心骨”,“走亲戚”便依旧保有其不可替代的正向价值。在这个暗涌不断的社会,它可以在我们疲惫时,为我们内心注入最踏实的那股支撑力量。

爱子女至深者,必为其谋长远。老一辈“主心骨”从不愿看着血缘关系散了,他们显然对“走亲戚”的积极作用深有体会,也盼着这份力量能一直传承下去。

外公离世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仍反复念叨:“你们兄弟姐妹,可别因为我不在了就闹生分,往后要多往来,常聚会啊。”

而太奶奶,我对她最后的记忆,停在她高寿辞世前的床边。大伙轮流探望她,那时看她气息微弱,却仍攥着劲儿反复向后辈们叮嘱那几句:“你们……要多聚……这个家……不能散……”

从前在太奶奶的家族里,我总有些不解:面对那些血缘关系渐渐淡了的亲戚,父亲却始终透着一股热乎劲儿——要么爽快响应他们发起的活动,要么随便找个小由头,就张罗着大家聚在一起吃顿饭。

原来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不会走亲戚”,从来不是真的不懂该如何打交道,而是心里还没发掘到这份往来里藏着的暖意。说到底,不是“不会”,只是少了主动迈出脚步去维系的心意罢了。

于是,我拿起了手机,在外公的家族群发了信息:

“外公以前让我们孙辈写幅字送他,我们还没完成。这段时间练一练,下个月初找一天拿着作品回老宅,大家聚着交流吧!”

(作者为广东自由职业者)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何玉珊

责编 温翠玲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