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买房时,最纠结的不是户型,也不是朝向,而是——楼层。有人喜欢高层,说视野开阔、采光好;有人偏爱低层,说出行方便、温差小。但真到了要签合同那一刻,...
2025-10-12 0
编辑:欣阅
加沙的事情就算解决了?或者,见到解决的曙光了?
哈马斯将释放全部在世以色列人质,而以色列将停火并部分撤出加沙地区,这是刚达成的第一阶段停火协议告诉人们的。
作为特别贡献者,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声明中欢呼,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希望和睦的人们“有福了”。
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加沙未来能否消停并有正常日子过,要看哈马斯是否愿意放下枪,更要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究竟打什么算盘。
协议墨迹未干,一场围绕“如何解释和平”的战争就已打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停火生效后不到一小时,就站在镜头前,向全世界重申了他从未动摇过的目标:哈马斯“将被解除武装”。
他甚至用了一个极具威胁性的比喻,说哈马斯之所以同意,是因为“剑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而且这把剑会一直悬在那里。
这番话,不是协议里的条款,是他单方面的胜利宣言。内塔尼亚胡把一份停火协议,硬生生扭曲成了一份“劝降书”。
以色列国内的记者阿米特·西格尔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协议所谓的“第一阶段”其实就是全部,“根本没有第二阶段”。这恰好印证了人们最深的猜想:对以色列来说,这只是一场“人质释放行动”,而非通往持久和平的路线图。
哈马斯的回应同样迅速而强硬。他们的官员立刻公开反驳,称“没有一个巴勒斯坦人会接受解除武装”。行动比言语更有力,停火后,哈马斯的警察部队几乎立刻出现在加沙全境。
他们戴着面罩,手持卡拉什尼科夫步枪,在街头检查车辆,用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向所有人宣告:这里的秩序,依然由我们说了算。
而远在大洋彼岸,美国总统特朗普则用一句轻飘飘的“这是伟大的一天”来庆祝。这种欢呼,与美国此前那个闭口不谈“两国方案”的“20点计划”放在一起看,显得格外苍白。
它凸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大国调停的宏大叙事下,协议的真正内涵早已被掏空,沦为双方各自服务于政治议程的宣传工具。
当炮声渐歇,对食物、住所和安全通道这些最基本生存资源的控制,成了双方延续冲突的新筹码。62岁的纳希杜手里还捏着自己家的钥匙,那栋房子在2023年就被炸毁了。他只想回家,哪怕只是看看废墟。但回家的路,似乎比战场本身还要遥远。
“回去了没水没吃的,咋活?”这个最现实的问题,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更让他恐惧的是过去失败的经历。上次停火,以色列说封路就封路,理由永远是那个万能的“安全威胁”。一想到这,纳希杜就浑身发冷。他的困境,是联合国统计数据里那190万流离失所者的缩影。在这些人中,只有不到12%的人确信自己的家园还是完好的。
协议里白纸黑字写着,要开放5个过境点,让人道物资进来。可谁会相信呢?就在今年1月,那个“保证每天600辆援助卡车进入”的承诺,一天都没有兑现过。现在,熟悉的戏码再次上演:以色列指责说,必须严查,防止物资流入哈马斯手中。哈马斯则怒斥对方,这是“故意制造人道主义灾难”。援助,这个本该是救命稻草的东西,彻底沦为了政治角力的工具。
在这片权力的真空地带,哈马斯正积极地填补空白。他们一边对外宣称可以“放弃治理权”,一边又让自己的警察部队控制街头。这种模糊姿态的背后,是对战后秩序和资源分配权的争夺,也与以色列设想的“非军事化加沙”构成了最直接的现实冲突。
对加沙人来说,最大的战场,其实在心里。过往的停火协议,一次又一次地以失败告终,早已在人们心中刻下了深深的集体创伤。这让任何新的和平承诺,都显得那么脆弱和可疑。人们的记忆里,有两次失败是刻骨铭心的。
一次是2023年11月,那次停火仅仅维持了5天。当时,双方就因为先交换老年男性人质还是女性人质这种顺序问题谈不拢。期间,以军还开枪打死了两名平民,并炮击了加沙。最后,以色列以“拦截到火箭弹”为由,悍然撕毁协议,恢复了猛烈空袭,短短几小时内就造成近200人死亡。
另一次就是今年1月。那份协议同样设计了三个阶段,结果在第一阶段结束后就夭折了。3月18日,以色列发动突袭,和平的幻想再次破灭。半岛电视台的记者谢里夫,曾在一月份兴高采烈地庆祝停火,以为能迎来新生。然而几个月后,他却惨死在另一次空袭中。
这些血淋淋的过往,解释了为什么纳希杜会绝望地断言:“以色列的和平,只是让他们喘口气,好接着打。”也解释了为什么玛哈会因害怕“这次的安静能持续多久”而泪流不止。联合国的救援人员萨拉玛说得好,回家和重建生活都需要巨大的勇气,但空袭的记忆,让这份勇气变得比玻璃还要脆弱,“随时会碎掉”。
所以,这份2025年的停火协议,远非什么和平的曙光,它更像一个催化剂,将公开的军事冲突,转化成了在诠释、生存和心理这三重战场上无声的较量。
在这里,语言是武器,食物是筹码,记忆是无法愈合的伤口。
当然,出路并非完全没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已经给出了方案:建立一个多国参与的“停火执行监督委员会”,来确保协议不被随意撕毁。设立一个500亿美元的“加沙重建基金”,由联合国直接管理,绕开政治博弈。
最重要的是,立刻启动以“两国方案”为核心的最终地位谈判。这些制度性的设计,或许是超越眼下困境的唯一路径。
说到底,真正的和平,必须超越内塔尼亚胡“剑在脖子上”的政治算计,也必须超越哈马斯对武装抵抗的执着。它最终要回应的,是像玛哈那样最普通人的愿望。她想要的,不是暂时的安静,而是一个“能让孩子安心去上学的未来”。
如果连这样最基本的生命尊严和对未来的渴求都无法满足,那么任何协议,都注定只是在废墟之上,为下一场更惨烈的战争铺路而已。
相关文章
很多人买房时,最纠结的不是户型,也不是朝向,而是——楼层。有人喜欢高层,说视野开阔、采光好;有人偏爱低层,说出行方便、温差小。但真到了要签合同那一刻,...
2025-10-12 0
“练了半年俯卧撑,肩却越来越废? ”——5月14日,北京运动医学峰会抛出数据:83%的居家训练者因“手掌朝前”老掉牙口诀,肩峰撞击风险翻倍。 一句...
2025-10-12 0
膝盖比钱包先瘪,肚子比工资先涨——2024年6月北京“万步有约”收官,三万人靠快走平均甩掉1.2个BMI,导火索是社区把体检卡当“步数红包”发,现场大...
2025-10-12 0
前言别再光刷手机了!要知道,你每天花好几个钟头点赞、看视频,其实是在给别人打工赚钱呢!想知道那些比你年轻的人是怎么靠网络轻松月入过万的吗?今天咱就捅破...
2025-10-12 0
“倒着走能防痴呆”——小区张大爷信了,结果一屁股摔成骨裂,住院费够买三年保健品。 别急着笑,北京体育大学刚出的智能腰带,气囊0.3秒充气,照样救不了...
2025-10-12 0
2012年端午那阵儿,有网友在沈阳到山西的高速上拍着个稀罕玩意儿。一辆大卡车拉着个被迷彩布裹得严严实实的物件,瞅着轮廓像战机,可裹得太严实根本看不清型...
2025-10-12 1
前言9月4日高市早苗刚坐上自民党总裁位置,日本舆论还在热议“首位女首相要来了”。谁承想才过一周,和她搭伙25年的老盟友公明党突然翻脸。党首齐藤铁夫直言...
2025-10-12 2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欣阅加沙的事情就算解决了?或者,见到解...
2025-10-12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