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东汉邓太后:凭“刚柔并济”掌权,为何留争议?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2日 08:38 2 admin

提到东汉的掌权者,邓太后邓绥总带着股特殊的复杂劲儿。她十五岁入宫,从普通贵人一步步走到皇后,又在汉和帝驾崩后,以太后之尊临朝称制十六年——一手稳住了皇权动荡的乱局,让百姓免受战火之苦;可到了晚年,却因“恋权不放”遭人非议,连身后家族都跟着受牵连。说起来,她这一生的起起落落,全绕着“刚柔并济”四个字转,可这性格既能帮她站上巅峰,为啥又给她留下了洗不清的争议?

东汉邓太后:凭“刚柔并济”掌权,为何留争议?

影视剧中的邓绥形象

入宫藏锋:用“柔”在后宫杀出空间

邓绥刚入宫时,根本算不上最受宠的。当时的皇后是阴氏,出身东汉开国功臣阴家,家世显赫,性子又骄纵,见谁受宠就针对谁。邓绥呢?虽说父亲是太傅邓禹,也是名门之后,可她深知“枪打出头鸟”的道理,把“柔”字刻进了骨子里。

有一回汉和帝办宴席,妃嫔们都铆着劲打扮,穿金戴银的,就盼着皇上多瞧两眼。唯独邓绥,穿了件素色的细布衣裳,连头上的钗子都是银的,没半点珠光宝气。更绝的是,她特意让宫女把自己的裙摆裁得比阴皇后短一截——按当时的规矩,下人的衣裳不能比主子长,她这是故意表态度:“我绝不敢越过皇后半分。”汉和帝看在眼里,私下跟人说:“邓贵人这性子,真是难得的稳重。”

阴皇后后来生了一场重病,宫里人怕被迁怒,都躲着走,邓绥却天天往皇后宫里跑。早上天不亮就去侍疾,端药喂水、擦身换衣,全是自己动手;夜里就趴在床边守着,困了就在床沿眯一会儿,眼窝熬得发青。有次阴皇后说想吃家乡的酸梅汤,邓绥立马让人去宫外采新鲜梅子,亲手熬了送过去,连宫里的老嬷嬷都感叹:“贵人这份心,比亲闺女还细。”

可谁都知道,邓绥的“柔”不是真软弱。有回阴皇后私下咒她“早死”,这话传到她耳朵里,她没去找皇后对质,反而对着汉和帝哭着说:“臣妾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惹皇后生气了?要是臣妾的存在让皇后烦心,不如臣妾就去冷宫待着,省得让陛下为难。”这番话既撇清了自己,又显出了阴皇后的刻薄,汉和帝对阴皇后的不满,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积起来的。史学家后来评价这段往事,说邓绥的“柔”是“以柔为盾,藏锋于内”——她不跟人硬碰硬,却能用温和的方式,悄悄扭转局面,这才是真聪明。

东汉邓太后:凭“刚柔并济”掌权,为何留争议?

影视剧中的邓绥形象

临朝掌权:用“刚”稳住风雨飘摇的朝局

公元105年,汉和帝突然去世,刚出生百天的殇帝即位,邓绥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可这皇位坐得一点都不踏实:外面有匈奴犯边,地方上闹旱灾,朝堂里更乱——窦氏外戚的残余势力还在,总想着趁机反扑;还有些大臣觉得“女人不能掌权”,暗地里煽风点火,就盼着她出错。

这时候的邓绥,再也不是后宫里那个温和的贵人了。她第一道诏令,就拿窦氏残余开刀。当时窦家的侄子窦环,偷偷联系地方将领,想发动兵变,消息刚传到宫里,邓绥当天就派禁军把窦环抓了起来。有人劝她“看在窦太后的面子上,从轻发落”,邓绥却冷着脸说:“窦氏当年祸乱朝纲,害死多少忠臣?今日若不严惩,他日再出乱子,谁来担责?”最后窦环被赐死,窦氏余党全被流放,朝堂一下子就清净了。

更让人佩服的是,她对自己家人也一点不手软。她的亲哥哥邓骘,在平定窦氏时立了功,大臣们都上书说要封他为大将军,邓绥却驳回了,还下了道严令:“邓氏子弟,不许任朝廷要职,更不许干预朝政!谁要是敢违反,别怪我不讲情面。”有次她的叔父邓康,觉得她“一个女人掌权不像样”,故意辞官不做,还到处说她的闲话,邓绥直接削了邓康的爵位,让他回老家反省,连家信都不许他写。

她这“刚”,不仅是对别人,对自己更狠。当时旱灾严重,百姓没饭吃,邓绥直接下令把宫里的珠宝、绸缎全拿出去变卖,换成粮食救济灾民;她还取消了宫里的宴饮、歌舞,连自己的衣服都改成粗布的,一天只吃两顿饭。有大臣劝她“太后万金之躯,不用这么节俭”,她却说:“百姓都快饿死了,我怎能安心享受?”就这么着,在她的把控下,东汉的局势慢慢稳定下来,粮食丰收了,匈奴也不敢再来犯边。心理学家说,邓绥的“刚”,是“危机意识下的掌控欲”——她知道,只有足够强硬,才能守住皇权,护住天下,这份“刚”,救了当时的东汉。

东汉邓太后:凭“刚柔并济”掌权,为何留争议?

影视剧中的邓绥形象

晚年争议:“刚”过了头,成了“恋权”的把柄

可谁也没想到,这份“刚”,到了晚年却成了她的“污点”。殇帝只活了一岁就夭折了,邓绥又立了年幼的安帝即位,依旧不肯把权力交出去。这时候安帝都快成年了,大臣们开始着急,纷纷上书劝她“还政于帝”。

有个叫杜根的大臣,性子直,直接在朝堂上跟她争辩:“太后摄政,本是为了国家安定,如今陛下已长大,太后该归政了,这样才能让天下人信服。”这话戳中了邓绥的痛处,她当场就发了火:“我掌政这些年,为朝廷付出多少?你们只看到陛下长大,没看到朝堂里还有多少隐患?今日谁再敢提‘还政’二字,休怪我不客气!”最后杜根被打得半死,扔到城外,还好被人救了下来,才捡回一条命。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劝她还政了。可暗地里,非议却越来越多。有人说她“舍不得权力,想一辈子当女皇帝”;还有人说她“怕安帝亲政后报复邓家,才不肯放权”。更让她落人口实的是,她为了牢牢掌权,开始暗中打压安帝信任的大臣,安帝身边的几个亲信,要么被流放,要么被赐死,安帝心里对她的怨恨,就是这么一点点攒起来的。

公元121年,邓绥积劳成疾,去世时才四十一岁。她刚下葬没几天,安帝就翻了旧账,说邓氏家族“谋逆”,把邓骘等族人全抓了起来,邓骘最后被迫自杀,邓家的财产全被抄没,曾经风光无限的邓氏家族,一夜之间就垮了。史学家对她的评价,也从这时候开始分成了两派:有人说她“以女子之身定社稷,功大于过”;也有人说她“恋权不放,害了家族,也坏了名声”。

东汉邓太后:凭“刚柔并济”掌权,为何留争议?

汉和帝刘肇与皇后邓绥合葬墓慎陵(河南洛阳)

尾声:刚柔难平衡,争议本是寻常事

其实回头看邓绥的一生,她的“刚柔并济”,从来都不是天生的。入宫时的“柔”,是为了在后宫活下去;掌权时的“刚”,是为了稳住天下;晚年的“刚过了头”,或许是怕自己一退,好不容易稳定的朝局又会乱,或许是真的对权力有了依赖——可不管怎么说,她掌权的十六年里,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家没出大的乱子,这是实打实的功绩。

心理学家常说:“性格没有完美的,关键是看你怎么用,用在什么时候。”邓绥的“柔”帮她避开了后宫的陷阱,“刚”帮她稳住了朝堂的乱局,可她没能在合适的时候收回“刚”,最终留下了争议。可话又说回来,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一个女人要掌权,要做事,若只有“柔”,早被吞得连骨头都不剩;若只有“刚”,又会被骂“狠毒”——她的争议,从来都不只是性格的问题,更是时代的无奈。

直到今天,人们提起邓绥,依旧会争论她是“贤后”还是“权后”。可或许,我们不必非要给她下一个定论,只需要记住:在东汉那段动荡的岁月里,有个叫邓绥的女人,用她的刚与柔,撑起过一片天,这就够了。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