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总是又累又焦虑?世界充满了过剩,一位智者指明了“有度”的活法

排行榜 2025年11月08日 13:41 1 admin

前言

近期,距离齐格蒙特·鲍曼诞辰100周年之际,这位一生漂泊的社会学家的思想在中文世界再次受到广泛讨论。

当下,我们常常看到一种矛盾的现象:一边是消费的热潮,另一边则是人们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这种矛盾,像极了这个时代的缩影——我们痴迷于消费的狂欢,却又渴望逃离过剩的泥潭。

总是又累又焦虑?世界充满了过剩,一位智者指明了“有度”的活法

鲍曼的“过剩社会学”:为什么我们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鲍曼一生著作77部,核心思想被老友贝尔哈兹概括为“过剩社会学”,他指出,资本主义对增长、消费和劳动力的无限掠夺,最终将人转化为“废品”。

这种批判不仅针对物质浪费,更直指生命的荒废——我们拼命工作、疯狂购物,却依然感到空虚。

在消费社会中,我们常能观察到类似的现象:例如,某新款电子产品发售即售罄,但社交平台上不乏使用者表示,购买行为更多是受营销驱动,而非真实需求,购物的兴奋感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对消费意义的怀疑。

这种对消费主义的反思,正是鲍曼预言的印证:当商品成为身份的替代品,人就成了消费链条上的附属品。

液态现代性:为什么我们越“自由”,越孤独?

鲍曼提出“液态现代性”,形容当代社会如液体般流动不定——这不仅意味着人际关系脆弱、工作稳定性下降,更深层次的是传统支撑结构(如稳定的社区、长期的职业规划)的瓦解,在现代职场中,诸如“优化”、“毕业”等词频现,反映了职业安全感的普遍流失。

许多从业者感到,自己仿佛只是可替代的“资源”,而非不可或缺的成员, 这种不确定性,让个体在追求“自由”的同时,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液态现代性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将责任完全推给个人,鲍曼曾讽刺道:“我们以为在‘做自己’,其实只是在重复消费主义设定的选项。”

例如,年轻人热衷“网红打卡”,以为在表达个性,实则是算法推荐的结果。

总是又累又焦虑?世界充满了过剩,一位智者指明了“有度”的活法

道德如何回归日常?从“屏幕冷漠”到“面对面责任”

鲍曼认为,现代技术让人际关系变得抽象,我们通过屏幕“围观”苦难,却难以产生共情,例如,当外卖骑手的配送时间被算法不断压缩的新闻出现时,公众的讨论有时会聚焦于自身的配送延迟,而非骑手面临的系统压力。

这种“道德盲视”,其背后的机制与鲍曼分析的现代性困境有相似之处——都将具体的“人”抽象化、数据化了。

但希望也在微观处生长,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社区发起的“共享菜园”、“邻里互助”等项目,旨在重建面对面的社区联结。

参与者发现,这种具体的、需要身体力行的互动,能带来远比线上互动更真实的满足感和责任感。 这种具体而微的联结,正是鲍曼所强调的“对他者的面对面责任”的体现。

总是又累又焦虑?世界充满了过剩,一位智者指明了“有度”的活法

知识分子的新角色:从“立法者”到“搭桥人”

鲍曼晚年主张,知识分子应是“阐释者”,而非“规则制定者”,他本人常与边缘群体对话,将学术思考转化为公共议题。

当前,一些学术或文化活动中,出现了邀请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公众进行深度对话的尝试。这种打破圈层的尝试,与鲍曼的“搭桥”理念不谋而合。

总结

鲍曼的一生,是对“过剩”的持续抵抗,他批判现代性的贪婪,却从未放弃希望——在液态社会中,坚守一份“有度的生活”,本身就是温柔的革命。

或许如他所说:“在不确定中寻求善,在流动中承担责任,才是道德生活的开端。”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