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北京法源寺地区的“纵胡同”与会馆故事

排行榜 2025年11月05日 06:36 4 cc

法源寺门口的丁香每年四月都开得热热闹闹,可没几个人留意旁边胡同里的老院子——大门朝东,堂屋对着胡同,跟城里常见的坐北朝南不一样。说白了,这地方藏着北京最老的家底儿,从辽金的坊巷到明清的会馆,每块砖都有故事,得好好护着。

北京法源寺地区的“纵胡同”与会馆故事

前阵子去西砖胡同串亲戚,他家院子就是坐西朝东的。奶奶坐在门槛上择菜,念叨:“我们家这房子,姥姥那会儿就这么建,说东边吉利。”后来才知道,辽代契丹人以东为上,胡同都修成南北走向,两边的房子自然朝东。不像元大都的胡同,东西走,房子坐北朝南。其实这胡同格局就是老底子,能看到北京不同朝代的文化路数,比博物馆模型实在多了。

南半截胡同里有个老会馆,现在住了几户人家。院里有张破木桌,腿都晃了,大伙却舍不得扔。说是当年会馆里的举人常在这儿写字,传下来的。有人想收购,被拦了:“这是胡同的念想,给多少钱都不卖。”说白了,会馆文化不是墙上的介绍,是这些留在日子里的老物件,是街坊心里的惦记。

北京法源寺地区的“纵胡同”与会馆故事

上次路过七井胡同,墙根儿有个老石墩,字模糊得只剩“辽”字。老住户说,是以前庙里的基座。要是能把这些散在胡同里的老东西找出来,清理干净,放胡同口空地上,立个简单牌子说清楚来历,比光刷墙有用。其实保护不是拆了重建,是让老东西留在原地,接着跟街坊过日子。

法源寺地区的好,不是因为出名,是因为它还活着——老房子住人,老物件在用,街坊还说故事。说到底,保护历史文化,就是不让这些老东西被忘,让后人摸着砖、看着树,知道这儿曾经有过什么样的人,发生过什么样的事。

北京法源寺地区的“纵胡同”与会馆故事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