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我是嘉兴人,刚从安徽萧县回来,实在忍不住想说:对萧县5点印象

排行榜 2025年10月17日 04:38 3 admin

印象一、皇藏峪——不是普通山林,是藏着楚汉余韵的“天然时光馆”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漫过山顶,瑞云寺的晨钟就响了——“咚——咚——”,声音不脆,却能绕着树干转,惊起几只躲在银杏叶里的麻雀,扑棱着翅膀落在青砖地上。寺前的千年银杏树,树干要三个成年人伸开手臂才抱得过来,粗糙的树皮像老将军的铠甲,沟壑里嵌着青苔,指尖抚过,能摸到岁月磨出的温润。守寺人正扫落叶,竹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竟和晨钟的余韵混在一起,他指着树干上一道深凹的疤痕笑:“当年刘邦躲在这树下避追兵,树枝垂下来遮了他的影,这疤就是那会儿树枝断了留下的。”

我是嘉兴人,刚从安徽萧县回来,实在忍不住想说:对萧县5点印象

顺着山道往上走,“天门寺”三个描金大字渐渐清晰,晨光一照,金粉似的晃眼,连字缝里的积尘都透着亮。站在寺前的观景台往下看,山谷里的雾还没散,像给漫山的绿树盖了层薄纱,远处的村落藏在雾里,偶尔传来几声鸡叫,比嘉兴的晨雾多了份山野的厚重。午后坐在银杏树下的石凳上歇脚,风穿过叶缝,把阳光剪成碎金落在衣襟上,偶尔有黄叶飘进掌心,摊开看,叶脉的纹路竟能看清——守寺人说“每片叶的脉络里,都藏着楚汉相争的故事”,我忽然信了,因为那一刻,连时光都走得慢了。

我是嘉兴人,刚从安徽萧县回来,实在忍不住想说:对萧县5点印象

印象二、蔡洼淮海战役旧址——不是冰冷展馆,是能触摸历史温度的“活记忆”

旧址是座典型的皖北院落,土墙黛瓦,木窗棂上的红漆虽斑驳,却还能看出当年的鲜亮。守园人轻扶墙上的青砖,指尖在一块砖角的小坑上顿了顿:“你看这坑,是当年的弹片崩的,砖没换,就这么留着,让后人能摸着历史。”走进屋里,桌上的旧地图、生锈的望远镜、缺了口的搪瓷缸,都保持着原样——地图上的红蓝标记还清晰,仿佛昨天还有战士趴在桌上标注路线;望远镜的镜片虽模糊,却能想象当年有人透过它,望过远方的战场。

我是嘉兴人,刚从安徽萧县回来,实在忍不住想说:对萧县5点印象

最震撼是夜里来散步。风过木窗,“呜呜”的声竟像电报机的嘀嗒,绕着院子转;院角的老槐树,枝桠在月光下投出的影子,像极了当年站岗战士的剪影。守园人说:“有老战士来这儿,说能听见当年的脚步声。”我虽没听见,却攥着同行人的手不敢说话——那股子历史的厚重,不是展板上的文字能比的,是能钻进心里的温度。纪念馆侧厅里,摆着战士们当年用过的棉被,补丁摞着补丁,棉絮都露了出来,旁边的留言本上,有位老人写“1948年,我就在这院里送过粮”。

我是嘉兴人,刚从安徽萧县回来,实在忍不住想说:对萧县5点印象

印象三:圣泉寺——不是网红打卡地,是藏着苏轼墨宝的“山泉秘境”

从山脚下往寺里走,步道旁的野菊开得正好,黄灿灿的,风一吹,花瓣落在鞋尖上。偶尔有采药人背着背篓路过,篓里的草药还沾着露水,他笑着指向前方:“前面就是圣泉,水甜得很,渴了能直接喝。”到了寺前,先看见一块青石碑,上面是苏轼题的“圣泉”二字,字体遒劲,摸上去能清晰感觉到笔锋的力道——守寺人说“这是苏轼当年路过萧县时写的,千年了,字还没褪色”。

我是嘉兴人,刚从安徽萧县回来,实在忍不住想说:对萧县5点印象

泉眼在寺后的石缝里,水流细得像银线,滴在青石缸里,“叮咚”的声能传半座寺。蹲下来,双手捧着泉水喝,凉丝丝的,带着点甘洌。寺后的观景台能看见远处的龙河,像条绿丝带绕着田野,阳光落在河面上,碎成一片晃眼的光斑。坐在台上晒晒太阳,听着泉声、鸟声,连手机都不想掏——嘉兴的古寺多在闹市旁,听得到市井的喧嚣,而这里的静,是能让人忘了时间的静,连风都舍不得催着走。

我是嘉兴人,刚从安徽萧县回来,实在忍不住想说:对萧县5点印象

印象四、萧县汉画像石馆——不是枯燥展柜,是能摸出车马声的“汉文化活页”

馆里的汉画像石,每块都藏着故事:“车马出行图”上,马腿的弧度、车轮的纹路,拓在宣纸上竟能摸出来——手艺人正演示拓印,陈年宣纸铺在石板上,他蘸墨的刷子轻轻一落,再慢慢揭起,纸上的车马瞬间鲜活,仿佛下一秒就能听见马蹄“嗒嗒”踩在青砖上。“咱萧县的汉画,得用龙河的山泉水调墨才拓得透,墨香能留半年。”他说着递来一张拓片,指尖蹭过纸边,还能沾到淡淡的墨香,对着光看,车马的影子像要从纸上跑出来。

我是嘉兴人,刚从安徽萧县回来,实在忍不住想说:对萧县5点印象

最难忘“孔子见老子”的画像石:孔子拱手行礼,老子拄着拐杖,衣褶的纹路刻得栩栩如生,拓片上的衣料质感,摸上去竟像能感觉到布料的柔软。讲解员说“萧县是汉文化发祥地,这些汉画比史书还细,连当年人穿什么鞋、坐什么车都记着”。馆里的互动区能亲手试拓印,我蘸墨时手都抖,拓出来的马腿歪歪扭扭,可看着纸上慢慢显形的图案,竟像摸到了汉代工匠的匠心——原来千年前的手艺,离我们这么近。

我是嘉兴人,刚从安徽萧县回来,实在忍不住想说:对萧县5点印象

印象五、永堌古镇——不是商业化街区,是踩着咯吱声的“原生态慢时光”

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缝隙里长着细细的青苔,走上去“咯吱”响,像石板在跟人轻声说话。街边的老房子全是土墙黛瓦,木门窗上的雕花虽褪色,却透着当年的精致:有的屋子挂着“竹编坊”的木牌,老人坐在门口编竹篮,竹条在手里转得飞快,偶尔有碎竹屑落在石板上;有的屋子是老杂货店,玻璃罐里装着野菊、山楂干,老板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见人路过,只笑着点头,不吆喝。

我是嘉兴人,刚从安徽萧县回来,实在忍不住想说:对萧县5点印象

古镇中心的古戏楼,木质的戏台板上还留着当年的墨迹,“出将”“入相”的字虽淡,却能想象当年台上唱大戏、台下挤满人的热闹。我去时恰逢逢集,老街两旁摆满了摊子:卖野菊的老人蹲在戏楼旁,篮子里的野菊黄灿灿的;编草绳的手艺人坐在石板上,草绳在手里绕来绕去,偶尔有孩子跑过来,拽着草绳当玩具。没有嘉兴古镇的乌篷船、油纸伞,可这里的好,是“不装”——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聊的是“今年的葡萄甜不甜”。

我是嘉兴人,刚从安徽萧县回来,实在忍不住想说:对萧县5点印象

离开萧县那天,我又去了皇藏峪。午后的阳光落在银杏叶上,暖得像裹了层糖,守寺人递来一杯用圣泉水泡的野菊花茶,喝一口,甘洌里带着点甜。才懂这座城的好,不是网上几句话能说透的——是皇藏峪的晨钟、蔡洼的青砖,是圣泉的甘洌、汉画的厚重,是永堌古镇的咯吱声。它没有嘉兴的烟雨温婉,却有皖北古城的实在与古意,让人走了还想再来。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