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首个拒绝出席阅兵的总统出现?10天内,将派两拨人马陆续访华

排行榜 2025年08月23日 16:38 3 cc

北京9月3日要举行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韩国总统李在明不会亲自到场,这个位置交给了国会议长禹元植。

韩联社与韩国媒体已把时间线抻直:8月18日,执政党共同民主党内部透露,正考虑在中韩建交纪念日8月24日前后派特使团访华;8月20日,禹元植在国会议长办公室会见中国驻韩大使戴兵,当场接到中方邀请;

与此同时,李在明8月23—24日要去日本会见石破茂,25—26日去美国与特朗普会谈。也就是说,青瓦台把日美优先排上了议程,对华这边,改用“双轨”:一边是议长率团出席纪念活动,另一边是特使团择机入京,尝试把话带到位、把气氛暖起来。

有人说,这是不是韩国成了“首个拒绝出席阅兵的总统”?从新闻表述来看,确实出现了“降级出席”的现实,但我更想把口子开得再宽一点——与其纠结“拒不拒绝”的姿态,不如盯住“10天内两拨人马访华”的密度。节奏比表态更重要,动作比语气更有信息量。

对韩国这轮外交排阵,既不惊讶,也不急着下结论。这里面既有历史的回声,也有眼前的算计。韩国对华关系的走向,不是一场情绪化的“要不要来”的选择,而是一次在美日—中国两端之间微调平衡的动作。

李在明把出席层级从“元首亲临”调到“议长观礼+特使沟通”,是一次重量不减、调门收敛的处理方式。外界看上去像是“降级”,对实务操盘的人来说,这是把风险打散、把信号分层。

首个拒绝出席阅兵的总统出现?10天内,将派两拨人马陆续访华

先说外部框架。美日韩安全捆绑已经构成结构性约束,这是常识。李在明对美国的态度没到“完全同盟化”的程度,这在他和特朗普之间的“温差”上看得出来——G7、北约场边会谈没成局,不完全是档期问题,也透出韩方并不甘心把所有筹码都押在“亲美加码”的赌桌上。

他选择先去东京,再去华盛顿,是公开场合里的“先把同盟关系安一安”,随后用“议长+特使”的组合进北京,补上一记平衡手。这套打法不漂亮,但稳。

再看中方的姿态。中方在被总统层级婉拒后,没有翻旧账,而是“登门”把邀请送给禹元植。这不是情绪化的“你不来我就不理”,而是把通道留给了议会外交。这一招的意味很清楚:中韩关系不靠一城一池的得失来判断,只要沟通机制在,多一条渠道就多一分可控。韩国“韩中议员联盟”的跨党派随行,也不是走过场,议会外交在半导体、供应链、人文交流议题上,往往能比“首脑+外长”的硬对表多些弹性。

再把镜头拉回韩国国内。特使团名单的线索很有趣:朴炳锡,金太年、朴钉两位“中国通”,再加上卢泰愚之子卢载宪。这个配置信息密度不低。朴炳锡有过议长经历,懂程序、懂渠道;两位“中国通”负责话语翻译与风险拐弯;卢载宪的象征意义更直接——中韩建交是在卢泰愚时期,带上前总统之子,等于在邀请中方一起回溯“初心”。

外交上,这叫做“把关系的锚丢回到历史节点”,在气氛偏冷的时候,回忆杀往往比政策辩经更有效。

很多人问,那为何还要在这个节点向日本示好?事实已经摆着:韩国的国家记忆离不开抗日,韩国光复军曾在重庆受中国国民政府军委直接管辖,承担情报、宣传、策反等任务,成员回国后成为建国与军队的核心力量。这段历史不存在争议。

问题是,在美日捆绑的新框架里,政治现实让韩国在公开仪式上的重心出现偏移。也就出现了今天这种“历史记忆与现实同盟之间的张力”。所以我倾向于把李在明的安排看成是一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平衡手:公开场合以日美为先,实务层面用两拨代表团与北京沟通,把桥梁搭住,避免关系进一步冷却。

回到“首个拒绝出席阅兵的总统”这个标签。拒不拒绝,不在于人是不是坐在天安门观礼台上,而在于韩国在这段时间内究竟释放了什么信号。如果“拒绝”的同时还在断裂沟通,那叫作“背离”;而现在我们看到,虽然是“降级出席”,但沟通密度明显上来,节奏非常密集。这种安排给人的阅读感是:姿态往下放,渠道往上加。

首个拒绝出席阅兵的总统出现?10天内,将派两拨人马陆续访华

很多朋友在问,这样的“降级出席”会不会被解读为“轻视”纪念活动。我实话实说,礼宾层级的变化不等于态度变化。十年前朴槿惠亲赴北京,那是另一重背景下的一次政治选择,并不能作为今天的常量。

今天的安排,哪怕观感上逊色,里面也嵌着现实的门道:让礼节继续、让渠道加码、让争议先搁。这不华丽,但实用。对中方而言,关键在于如何把这次窗口变成下一次合作的起点,而不是“对号入座”的终点。

看回韩国国内政治,李在明的实用外交风格注定了“空间不大但必须动作”。他既要向美国与日本证明自己“靠得住”,又要向中国展示“不背弃”,这就是他这回的节拍器。

他无法像某些领导人那样把立场一面倒,也不会像另一些那样公开唱反调,他选择的是“降低音量、增加频率”的办法。外界看似平淡,实务上难度不小。说句公道话,就这阵子的操作,他对华关系的处理算是及格线以上。不拔高,也不打脸。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韩中议员联盟拟随行。这类跨党派议员团在具体议题上常常更灵活,比如恢复航班便利、扩大留学互认、加速旅游签证、推动地方政府之间的经贸与文化合作。别小看这些“软议题”,它们是情绪温度计,温度上来了,硬议题才有回旋余地。

首个拒绝出席阅兵的总统出现?10天内,将派两拨人马陆续访华

很多双边关系的反转都是从旅游人数、留学生规模、影视交流这些数据开始爬坡的。如果这次议长团能带来哪怕一点点松动,后面的政策口子就会顺势开。

那这10天两拨访华,能落下什么?短期内,双方有机会把“误解的库存”清理一遍,把沟通的电话线重新接稳;中期里,可能在经贸与人文层面先走几步小棋,哪怕是“旅游+航班+教育+会展”四件套,也比空谈要强;至于安全与高科技领域,风险更大,边界更硬,谈不谈得动看的是大气候,不是一两次会见就能破题。

这不是“拒绝”,这是一种“以降级换密度、以礼节换空间”的操作。把话说白了,韩国没准备在中美日之间站单脚,它需要两边都能说得上话。

中方这次的处理也把度拿得很稳,既保留了礼仪的庄重,又没有把场面抬到不可控的高度。这叫专业。专业的外交,往往不抓眼球,但能把细节稳住,能把误判降下来。你要的是烟花,外交官要的是余温。这两者没矛盾,但节奏不同。

中方的胸怀,用“登门送邀请”这种实操表达出来了;韩方的制约,用“同盟优先、但沟通不缺席”的行为展现出来了。外交里没有完美解,只有可接受的折衷。这次的折衷,不完美,但不失为一次可接受的专业演练。

等9月3日的镜头定格,再回头看这10天的密集动作,可能会更清楚地看到那条隐形的线:一端是历史,一端是现实,中间系着沟通。谁去摸那条线,谁就得有耐心。耐心不够,就会把线拉断。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