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村干部要忙活了!国务院813号令9月15日施行,村里修路有了明白账

排行榜 2025年08月23日 16:38 4 cc

近日,国务院官网发布《农村公路条例》(第813号令),明确自2025年9月15日起正式施行。这份新规直击农村修路养路的“老大难”——谁来管、钱从哪来、怎么修得实用、如何保安全,都给出了清晰答案,今后村里的路再也不会“修完没人管、坏了没人修”。

一、责任不再“踢皮球”:县级抓总、乡镇跑腿、村民能搭手

过去农村修路常遇“多头管却没人担责”:县里推乡镇、乡镇推村里,最后路烂了只能等。新规把责任划得明明白白:

- 县级政府当“总指挥”:统筹制定年度修路养路计划、协调资金分配,比如哪些村先修主干道、哪些路要补塌方,都由县里统一规划,避免“各村各自为政”;

- 乡镇当“巡查员”:每天安排专人走村路,看路面有没有坑洼、边沟堵没堵,发现大问题及时报给县里,小隐患先做临时处理,比如用警示桩围起裂缝路段;

- 村民能当“护路员”:鼓励村里设“义务护路岗”,村民看见路上有石头挡道、落叶堆堵路,随手清理或拍给村干部,部分地区还会把日常小养护设为“公益性岗位”,村民干着活还能挣点零花钱。

村干部要忙活了!国务院813号令9月15日施行,村里修路有了明白账

二、钱从哪来?财政为主,还能“以路养路”

“没钱修、没钱养”是农村公路的老难题,新规拓宽了资金渠道,不止靠财政:

- 主要靠财政兜底:中央和省级财政会给农村公路专项补贴,县级财政再配套一部分,确保修路有“基本盘”;

- 社会力量能参与:企业捐钱修村口路、乡贤捐物资补坑洼,都能享受政策支持;村里也能搞“路+产业”合作,比如把旅游路和农家乐绑定,企业投资修路,后续从农家乐收益里分点提成补养护;

- “以路养路”更实在:路修好了带动产业,赚的钱能反哺养护。就像山东某村,修了桃林产业路后,周末游客多了,桃销量涨了30%,村集体从销售利润里拿出5%,专门用来补路面小坑、刷警示牌,形成“路好→产业兴→路更稳”的循环。

三、修路不搞“花架子”:实用优先,每段路都有“电子身份证”

新规明确,农村修路不是“越宽越贵越好”,得贴合村里实际:

- 新建路先看“能不能改”:比如村里原有老路能拓宽到4米(够两车错车),就不另占耕地新建,既省钱又省地;山区路先解决“通不通”,再慢慢升级“宽不宽”,比如先把陡坡处修上防滑层,比硬加宽更实用;

- 养护分“轻重”:日常扫落叶、补小坑,让村民干就行;要是换桥板、铺沥青这类技术活,必须找有资质的专业公司,避免“外行修完更易坏”;

- 每段路建“电子档案”:手机上就能查——这条路2025年10月修的、2026年3月查过隐患、用的是C30混凝土,连上次补坑的位置都标得清楚,再也不会“修完就忘、坏了不知咋修”。

四、安全不放松:急弯装护栏、严查超载车

农村路窄、弯多、靠近河边,安全隐患得重点防:

- 危险地段必整改:县级政府每季度全面排查一次,急弯处装反光护栏、陡坡处设减速带、河边路立防护桩,比如河南某山村,去年雨季冲垮了一段路基,新规实施后,县里会优先把这段路修成水泥挡墙;

- 超载车不准上村路:乡镇干部、村护路员会轮流盯村口,看见重载货车要绕村路走,就拦下来劝返——以前常有货车偷跑村路,压得路基塌陷,今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县里会追责相关部门。

新规落地倒计时,各地已开始准备

目前,山东、河南、四川等省份的村干部已陆续开会学政策,有的村还组织村民讨论“怎么参与护路”,比如河北某村计划9月初选10名村民当义务护路员,先培训怎么看路面隐患。

如果村民想了解本地具体细则,比如村里哪条路先修、护路岗怎么报名,后续可关注县交通局或住建局官网,各地会在9月15日前公布操作办法。

信息来源:政策内容依据国务院2025年发布的《农村公路条例》(第813号令),实操案例参考近年地方农村公路建设实践。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