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5家药企扎堆签单:总价几十亿,股价却大跌,资本看透了啥?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9日 17:39 4 admin
5家药企扎堆签单:总价几十亿,股价却大跌,资本看透了啥?

5 家药企扎堆签单,总金额几十亿

10月17号这一天,国内医药圈突然炸了个小高潮——翰森制药、维立志博、普瑞金生物、奥赛康、海和药物,5家药企凑一块儿宣布“出海授权”。


所谓“出海授权”,就是把自家研发的新药,授权给国外企业卖或者一起开发,这5家的单子加起来,总金额有几十亿美元。

这里面最亮眼的是两家。一家是维立志博,10月16号刚把一款“自免双抗”授权出去,总价10亿美元。

所谓“自免双抗”,简单说就是能治自身免疫病的新型抗体药,这两年在医药圈特火。

更关键的是,维立志博今年7月才在港股上市,刚半年就搞出这么大单子,按理说股价该涨疯了。

另一家是翰森制药,10月17号直接跟罗氏签了协议。罗氏可是医药圈的“老大哥”,也是ADC药物的开山鼻祖之一。

5家药企扎堆签单:总价几十亿,股价却大跌,资本看透了啥?

翰森制药cdh17 adc授权出海

翰森这次卖的是自家的CDH17ADC,这是种抗体偶联药物,专门治消化道肿瘤的狠角色。

光“首付款”翰森就拿了8000万美元,整个交易的总金额更是到了15.3亿美元。

而且翰森这单还真不是虚的:它这款药已经推进到Ⅰ期临床了,比今年1月乐普生物同靶点(也是CDH17)的药还快。

乐普那时候才到临床前阶段,首付款只有4700万美元,翰森这8000万,是真金白银的“进阶价”。

再加上罗氏手里有贝伐珠单抗这种卖爆的消化道肿瘤药,对这药的临床研发和市场前景都看好,后续“里程碑付款”的确定性也高。

单子越亮眼,股价越不给面儿

但接下来的剧情完全反着来。10月17号当天,不管是A股还是港股的医药股,基本都是“高开低走”。

开盘的时候还借着签单的利好涨了点,结果越走越跌。到收盘时,刚签10亿大单的维立志博居然是绿的,翰森制药也没好到哪儿去。

5家药企扎堆签单:总价几十亿,股价却大跌,资本看透了啥?


整个医药板块从头到尾透着一股“冷清”,完全没了签单该有的热闹劲儿。

你肯定会问:几十亿的单子摆在那儿,资本咋就不买账?这里面有三个实打实的原因,一个比一个扎心。

第一是“大环境拖后腿”。10月那阵子中美贸易战又升级了,市场里的钱都慌得很,谁也不敢往可能受波及的板块扔钱。

医药股本来就属于“高估值成长股”,一有风险,资金全往银行、黄金这些“安全区”跑。

你再大的BD单子,也顶不住整个市场的避险情绪——就像你家小区着火了,谁还在乎你家刚买了个新电视?

第二是“单子看着大,实际首付没多少”。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现在资本看BD,早不看“总价”了,只认“首付款”。

因为总价里的“里程碑付款”能不能拿到,全看药后续研发、上市顺不顺利,风险太大;而首付款是“实打实到手的钱”,最能体现这药的价值。

但这波单子的首付,实在有点拿不出手:维立志博那10亿总价的双抗,首付才3000万美元,跟市场预期差了一大截。

奥赛康的双抗(治眼底黄斑疾病的),授权给天境生物的子公司,连首付都只有700万美元,而且只卖了“大中华区+东南亚”的权益,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出海”。

5家药企扎堆签单:总价几十亿,股价却大跌,资本看透了啥?


更扎心的是数据:今年中国药企的BD交易,占了全球总交易量的38%,比去年还高,但首付款占比却从去年的41%跌到了30%。

而全球BD交易的平均首付款占比是43%,咱们这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中国药企卖药的“单价”,其实在降。

第三是“BD这事儿,听多了就不新鲜了”。前两年只要有药企签BD,股价必涨,因为那时候少,稀罕。

但现在中国药企一年能签几百个BD,尤其是双抗、ADC这两个赛道,该卖的好药差不多都卖了。

剩下的要么成色一般,要么竞争太激烈,资本早就“审美疲劳”了——就像你天天吃红烧肉,再好吃也会腻。

好药快卖完了,靶点也挤爆了

为啥首付降了、资本不兴奋了?核心是“好东西越来越少”,整个BD赛道已经有点“内卷到顶”的意思。

先看最火的两个领域:双抗和ADC。

双抗里最能打的是“PD-1/VEGF双抗”,被认为是“能出超级大药”的品种,前两年确实出了不少大单。

5家药企扎堆签单:总价几十亿,股价却大跌,资本看透了啥?


比如三生制药跟辉瑞签的那单,首付直接12.5亿美元,当时震惊了整个行业。

但问题是,外资企业这两年已经把国内好的PD-1/VEGF双抗“扫货”扫得差不多了。

就像你去超市抢打折牛奶,好日期的早被抢光了,剩下的要么日期一般,要么没人想要,现在再想签这种级别的大单,难了。

ADC更麻烦:前两年HER2、Claudin18.2这两个靶点火的时候,随便一个药都能卖大价钱,资本抢着关注。

但现在这两个靶点的好药也卖得差不多了,新的“超级靶点”还没冒出来。

剩下的靶点里,就算有潜力,也已经挤满了人,比如翰森这次交易的CDH17靶点(治胃肠道肿瘤的)。

这靶点看着是个好方向,近年来在多家机构和会议上被验证过潜力,但现在已经有9家药企的药进入临床了。

康诺亚、宜联生物、乐普生物、先声药业、华东医药、迈威生物、礼新医药……全在抢这个赛道,你说这药未来能赚多少钱?资本心里根本没底。

还有个更隐蔽的风险:中国BD交易已经占了全球近40%,再这么下去,其他国家会不会盯着咱们?

毕竟医药是“卡脖子”的领域,要是哪天外面出个政策限制,这些BD单子能不能成,都是个未知数——这也是现在资本不敢轻易下手的原因之一。

未来还能指望啥?国盛给了个盼头,但估值锚点得变了

现在医药圈里也有人在给信心,比如国盛医药就说:别慌,总价超50亿美元的大BD本来就少,而且这东西有“季度属性”。

5家药企扎堆签单:总价几十亿,股价却大跌,资本看透了啥?


一般都集中在每年10月到次年1月,尤其是JPM大会(全球最大的医药投资会)之后,肯定会有重磅单子出来。

只要中国药企的药够“创新”、研发进度在全球能排上号,后面还能有大单子。

这话有道理,但问题是“现在不是等单子的问题,是资本对BD的看法已经变了”。

前两年资本看BD,是“只要签单就涨”,不管药好不好;现在看的是“这药能不能真治病、能不能真卖钱”。

简单说,估值锚点从“签没签单”,转到了“临床数据好不好、商业化潜力大不大”。

比如现在再签BD,资本会先问:这药在国际上的临床数据怎么样?跟同类药比有没有优势?

靶点竞争激烈不激烈?外资给的首付能不能匹配这药的价值?

要是这些问题答不上来,就算签了几十亿的单子,股价该跌还是跌。

更现实的是,现在医药行业还在“熊市”里,大家都在等两个东西:一个是“下一个能打的超级靶点”,能像当年HER2那样撑起一片天;

另一个是“估值锚点的明确”,到底什么样的药值多少钱,资本得有个准谱。

不然的话,就算再签几十亿的单子,市场该冷淡还是冷淡——毕竟资本已经不傻了,不会再为“纸面富贵”买单了。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