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9 月,独立后的 HMD 发布了其首款模块化设计智能手机——HMD Fusion。不同于传统的模块化手机,HMD Fusion 的「模块...
2025-10-28 0

地球是一个奇迹
科技|全球
这种名为清洁室细菌(Tersicoccus phoenicis)的细菌,其命名蕴含三重含义:一是关联它的发现环境——清洁室(“Tersi”源自拉丁语,意为“清洁的”);二是描述它的细胞形态(“Coccus”源自希腊语,意为“浆果”,指代其球状细胞);三是纪念它的最初发现地—— 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清洁室中,当时工程师们正在那里研发“凤凰号”火星着陆器(Phoenix Mars Lander),该细菌便是在此过程中被发现的。|国家地理图片集

制造航天器,需要一个洁净度极高的建造区域。若要向其他星球发射机器人,探寻外星微生物的生命痕迹,这样的环境更是必不可少——没人愿意把“偷渡”的地球微生物,误当作外星生命存在的首个证据。
同样,在人类前往国际空间站、月球乃至火星的长期太空旅行中,要保护宇航员免受潜在危险微生物的侵害,洁净的航天器建造环境也起着关键作用。
正因为如此,航天器的制造往往在清洁室(clean room)中进行,这类清洁室堪称地球上最无菌的环境之一。然而十年前,科学家们却遭遇了一场意外:一种全新的细菌不仅入侵了某一个航天器清洁室,还同时出现在了两个相隔数千英里的清洁室中,这一发现让学界大为震惊。
这种细菌便是“清洁室细菌”(Tersicoccus phoenicis,拉丁语“干净+浆果+凤凰”),后续研究证实它本身无害,但它的存在依然引发了担忧:在被发现之前,它显然已在清洁室中存活了一段时间,却能成功躲过检测,突破了严格的灭菌流程。
那么,它究竟是如何“隐身”的呢?
近期,《微生物谱》(Microbiology Spectrum)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终于揭开了这种“狡猾”细菌的秘密:清洁室细菌(T. phoenicis)能够进入深度休眠状态,而正是这种状态让科学家无法检测到它的存在。
“它没有死,只是在装死。”休斯顿大学(University of Houston)微生物学家、该研究的作者之一马达汉·蒂鲁马莱(Madhan Tirumalai)解释道,“它仅仅是处于休眠状态而已。” 自清洁室细菌被发现后,航天机构的清洁室中又陆续出现了更多神秘微生物,还有一些未被发现的微生物,可能仍在某个角落藏匿着。
“这些微生物中,有一部分或许存在潜在风险。”休斯顿大学生物学家兼生物化学家、该研究的另一位作者威廉·威杰(William Widger)表示。
极端清洁室:并非所有航天器都需“一尘不染”
并非所有航天器都要求达到绝对洁净的标准。比如用于研究遥远行星、搜寻近地小行星的天基望远镜,工程师只需穿着防尘的全包裹式“无尘服”进行建造即可。即便过程中出现少量散落的尘埃颗粒或细菌,也不会对这类任务的执行造成影响。
但若是制造用于探寻外星微生物的火星车,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绝对不能让地球的微生物“搭便车”登上火星。同样,前往太空的宇航员,也需要避免接触致病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因此,针对这类任务的清洁室,其洁净程度必须达到极高水平。
在这类清洁室中,空气过滤器会持续过滤空气中的灰尘与污垢,实验室内部略高的气压则能确保空气始终向外流动,避免外部污染物进入。
同时,杀菌液、紫外线灯、放射性射线以及杀微生物气体,都会被用于保持室内表面的无菌状态。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会在略高于水沸点的温度下,对清洁室进行长时间干热处理,以此清除那些富含营养的微小水环境,断绝微生物的生存条件。
即便采取了如此严密的防护措施,仍有部分微生物能在绝境中存活——哪怕没有任何可食用的物质,哪怕面临多种“杀生物工具”的攻击,它们依然能逃过死亡的威胁。
清洁室中的微生物:在恶劣环境中进化生存
事实上,清洁室的恶劣环境,反而可能促使微生物进化出全新的生存策略。因此,航天机构会定期对清洁室进行微生物调查:工作人员会擦拭室内表面采集样本,再将样本放入富含营养的培养液中,观察是否有微生物细胞繁殖。
在某些情况下,即便没有观察到细胞繁殖,他们也会进一步检测样本,确认其中是否存在来自失活或死亡微生物的残留遗传物质。
过去几年里,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经过最彻底清洁的航天器组装与测试室中,科学家们已发现了数百种细菌,其中不乏许多此前未被科学界认知的种类。仅在今年,他们就从两个航天器清洁室的擦拭样本中,识别出了26种新细菌。
“即便在清洁室和航天器上,依然存在多样化的微生物组。”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太空生物学家尼尔斯·阿弗雷斯(Nils Averesch)说道,他并未参与这项近期研究。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国际空间站外部,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微生物的踪迹——要知道,那里可是暴露在太空极具敌意的环境中。
这些微生物的生存方式各有不同:有些靠“食用”本应杀死它们的清洁产品存活;有些则会形成芽孢——一种坚韧的生物结构,能像盾牌一样保护自身。蒂鲁马莱指出,处于芽孢状态的细菌“可以保持惰性数百万年,直到遇到合适的环境,才会再次萌发”。
除此之外,进入休眠状态也是微生物的生存策略之一。“它们很狡猾,会进入‘睡眠模式’。”蒂鲁马莱说。对于许多细菌而言,只要获得营养,就能从休眠状态中苏醒,此时科学家便能通过擦拭取样,在实验室中将它们培养到可检测的数量。
但有些休眠细菌即便获得了营养,也会一直保持沉默与失活状态。这种休眠方式,让它们能始终“隐身”于清洁室中。“科学家擦拭取样后,把样本放在培养皿里,却看不到任何生长迹象。”威杰表示,这种情况可能会引发真正的问题——而清洁室细菌,就属于这类细菌。
微小“清洁室细菌”的崛起:跨洋清洁室中的共同发现
2007年,在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凤凰号”火星着陆器(Phoenix Mars Lander)做准备时,工程师们对位于佛罗里达州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组装清洁室地面进行了擦拭取样。
借助这些样本,再结合DNA痕迹检测,科学家们在2013年宣布了一项重要发现:他们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以及2500英里外位于法属圭亚那的欧洲空间局清洁室中,均识别出了同一种新细菌——清洁室细菌(T. phoenicis)。
这是人类首次在两个相隔遥远的清洁室中,发现同一种新微生物。起初,科学家们通过分析清洁室细菌的基因组,试图找出它能在不同无菌环境中长期存活的原因。他们发现,这种细菌携带了一种名为“复苏促进因子”(简称Rpf)的蛋白质基因,而这种蛋白质,能够唤醒其他同样携带该基因的同类细菌。
不过,携带该基因并不意味着细菌一定会利用它。为了验证这一点,蒂鲁马莱的团队做了一项实验:他们让清洁室细菌完全处于无营养状态,并将其脱水至干燥状态。结果显示,这些细菌迅速进入了休眠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后续给予营养,这些细菌也无法脱离休眠状态重新生长;只有少数情况中,细菌会在富含营养的区域聚集成簇生长,但这一过程需要耗费数天时间。
正是这种“几乎无法检测的休眠状态”,以及“即便环境改善也能维持休眠”的能力,解释了为何科学家们花了许久才在航天器清洁室中发现它们。“但只要加入Rpf,情况就会立刻改变——它们会马上复苏。”蒂鲁马莱说,“清洁室细菌需要Rpf才能从休眠中苏醒。”
值得注意的是,Rpf并非清洁室的天然成分,但多种细菌都会分泌这种物质,其中就包括一种常见于人类皮肤表面的细菌。这也使得Rpf在其他环境中很容易被找到。“你我身上都有这种物质。”威杰表示。由于Rpf分布广泛,那些附着在超洁净航天器上的清洁室细菌,即便经过长时间休眠,也能轻松找到Rpf并苏醒,进而获取营养存活。
火星上的“地球微生物”?可能性极低
那么,清洁室细菌的这种休眠能力,能否让它在深空的恶劣环境中存活呢?目前尚无定论,但科学界普遍认为可能性极低。要知道,“凤凰号”火星着陆器早已离开地球,前往火星北极地区,旨在寻找古代水和有机分子的踪迹。而即便有细菌能随着陆器抵达火星,在火星表面的极端环境下存活的概率也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清洁室本身,以及在其中工作的人类。清洁室细菌的存在,不仅为航天器清洁室敲响了警钟,也给所有领域的清洁室提了个醒——无论是农业、食品生产实验室的清洁室,还是制药公司、医院使用的清洁室,都面临着类似的潜在风险。
“休眠状态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行星保护领域,还与人类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蒂鲁马莱强调。 试想一下,若致病细菌能在这些本应无菌的环境中,进入与清洁室细菌类似的“隐身模式”,后果将不堪设想。目前,科学家尚未发现这类具有潜在威胁的微生物,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很可能只是因为它们尚未被检测到而已。“未知的事物,往往比已知的更可怕。”威杰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界的担忧。
对抗“狡猾”微生物:从检测到防御的新思路
针对这类“隐身”微生物,该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些应对思路。首先,应扩大对清洁室表面的检测范围,重点寻找“隐身”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痕迹;其次,还可以尝试一种更反直觉的方法——从一开始就阻止细菌进入休眠状态。
正如前文所说,Rpf能唤醒清洁室细菌,使其从“隐身”状态暴露出来,进而被轻易杀灭。威杰表示,若科学家能找到唤醒其他类似细菌的关键物质,“那么那些原本就能杀死它们的抗生素,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过,对于短程太空飞行而言,这类“狡猾”微生物带来的威胁并不大——毕竟,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至今尚未在太空中感染过严重的传染病。
而在前往月球或火星的长期载人航天任务中,宇航员会提前经历长时间的隔离检疫。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他们在发射前,任何可能潜伏的传染病都能被及时检测出来。但即便如此,也无法保证航天器内部不会存在“隐身”的微生物——它们可能正等待着合适的时机“苏醒”。
需要注意的是,进入休眠状态并非微生物躲避检测的唯一方式。科学家近期做了一项实验:将某些细菌置于类似火星的环境中,结果发现这些细菌的形状和生物行为都发生了改变。此外,已有研究表明,太空旅行还会干扰宇航员的免疫系统。若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人类自身的生物防御系统,可能会更难检测并杀灭入侵的细菌。
对于那些希望在月球或火星表面建立长期基地的探索者而言,切勿低估细菌的生存能力。要知道,地外基地需要食物供给,“而如果要携带植物,就必然会同时带入大量微生物。”阿弗雷斯说。但愿这些随人类一同前往地外的微生物,都是对人类无害的种类。
撰文:Robin George Andrews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相关文章
2024 年 9 月,独立后的 HMD 发布了其首款模块化设计智能手机——HMD Fusion。不同于传统的模块化手机,HMD Fusion 的「模块...
2025-10-28 0
最近南海这边又出了个让人揪心的事 —— 澳大利亚的军机居然又跑到咱们南海来 “挑事”,而且还敢无视咱们的警告,这事儿直接把警报给拉响了!首先得说,南海...
2025-10-28 0
老祖宗常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属猪的朋友,你可知自己掏心掏肺的真诚,也可能被言语反噬?生肖猪注意:这3种话,千万别在熟人面前说!否则肠子悔青大家...
2025-10-28 0
前段时间,特朗普把俄罗斯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还有近30家子公司都列进了黑名单,转头欧盟也跟上,又是禁俄液化天然气,又是制裁中国的辽阳石化、山东玉龙石...
2025-10-28 0
从可用到好用,鸿蒙6打通生态共创「最后一公里」。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操作系统,为何能引发整个产业的押注?10月22日,随着首批90多款机型开放升级,鸿蒙...
2025-10-28 2
本月中旬,OPPO举行新品发布会,带来了新旗舰OPPO Find X9系列和一系列生态新品。与此同时,更多OPPO后续新机的消息也开始大量出现。今天,...
2025-10-28 2
地球是一个奇迹 科技|全球 这种名为清洁室细菌(Tersicoccus phoenicis 的细菌,其命名蕴含三重含义:一是关联它的发现环境——清洁室...
2025-10-28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