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07 0
文|002
今天立冬,朋友圈里到处都在晒雨雪,一句最怕立冬是雨天的老话好像突然就应验了。
一个又湿又冷的寒冬真的要来了吗?
11月7日是立冬,一大早好多人的朋友圈里都在晒自己家那儿的雨和雪。
就拿北京来说,城里头还下着小雨,可稍微往北边儿一点的延庆佛爷顶,雪花是实打实地往下飘了,没多大会儿工夫,山顶就白了一小片。
气象站的数据显示,到上午10点,延庆二海坨那地方的降水量都快赶上8.1毫米了,雨雪下得真不小。
今年立冬这场雨雪,让人想起2021年的周口,当时从11月6日晚上开始,风力有六七级,一阵阵刮过来的时候能有八九级。
在鹿邑县的观堂镇,记录到的最大风速是每秒26.0米,等到了7号早上,雨里头就开始夹着雪,气温跟着就往下跌。
周口市区的气温甚至降到了零下2.6℃,天气突变得太快,有些人就担心,周口大降温会不会重演,把没做好保暖的上班族打个措手不及。
突如其来的立冬雨雪,也让那句流传了很久的老话被人翻了出来,家里老人常念叨的最怕立冬是雨天,难道真有什么道理?
最怕立冬是雨天这句话,乍一听可能觉得有点玄乎,但这不是瞎说的。
在那个出门全靠两条腿,取暖全靠烧柴火的年代,冬天过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就看老天爷的脸色。
立冬是冬天的头一天,这一天的天气,就像是给整个冬天定了个调。
要是这天阴雨连绵,很多人觉得接下来这个冬天不好过了,很可能就是个烂冬。
这个烂冬指的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冷,而是持续不断的阴雨天,又湿又冷,在古代那会儿真的很要命。
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就变成了烂泥塘,一脚踩下去,半天拔不出来,别说出门干活了,就是走个亲戚都费劲,更关键的是吃饭和取暖。
柴火堆在院子里,天天淋雨,这样的柴火往灶里塞,点半天都点不着,光冒烟不起火,屋里冷得像冰窖。
民俗专家付海水就提到过一句老话,叫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财尽米粮空。
说白了,就是又冷又饿,没法出门挣钱,只能在家里干耗着,一个冬天熬下来,家里那点儿存粮都得见底。
所以古人对立冬的害怕,是刻在骨子里的,立冬这天,大家都会抬头看看天,要是大晴天,心里就踏实了。
要是一下雨,就得赶紧做准备,多备点干柴,多存点粮食。
而这句老话也是一代传一代,当然老话里也有教人怎么过的,比如立冬补冬,补嘴空,意思就是说,辛苦一年了,天冷了,农活也少了,该吃点好的补补身子,攒足了劲儿好过冬。
这既是犒劳自己,也是为接下来的苦日子做准备。
更有意思的地方,同样是立冬下雨这件事,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看法可以说是拧着来的,完全是两个版本。
长江中下游这些南方地区,大家的说法跟周口那边差不多,觉得立冬有雨一冬寒。
南方的冬天,温度计上的数字可能没那么吓人,但空气湿度大,体感上冷得不行,这种天气,地里种的油菜,小麦也受不了,根长时间泡在水里,那不得烂掉吗?
所以南方人看到立冬下雨,心里也是难受的,就说重庆,当地的气象专家都说了,立冬对他们来说还不算真入冬,12月中旬才算。
立冬这时候下雨,只会让空气更潮,等后面冷空气一来,滋味就更不好受了,可这话要是拿到北方去说,北方的老乡们听了估计得直摇头。
在华北这些地方,大家最怕的是干旱和那种刮刀子似的干冷,所以北方的老话是立冬晴,一冬凌,凌就是冰冷刺骨的意思。
一个大晴天的立冬,在北方农民看来反而不是好事,这说明今年冬天可能雨雪少,又干又冷,相反要是立冬这天能下点雨或者雪,那大家就高兴了。
因为冬天的雪,对北方旱地里的小麦来说,那可是宝贝,雪盖在麦苗上,外面再冷,底下的麦苗也冻不坏,等开春雪一化,那都是水,正好够麦苗成长。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瑞雪兆丰年,所以北方人是盼着立冬下雨下雪的,这预示着一个不那么干的冬天,对庄稼好。
至于这些老话在今天,到底还能不能信,说实话,从科学的角度看,靠某一天的天气,就想把后面两三个月的气候给定了,这事确实不太靠谱。
冬天的天气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太平洋的水温是冷是热,还有北极的冷空气强不强等等。
立冬这一天下雨,只能说明当时正好有这么个天气过程,不能直接画等号说整个冬天都会这样。
但是这也不是说老话就没用了,这些谚语,是老祖宗在没有卫星,没有雷达的年代,靠着眼睛看,身体感觉,花了几百上千年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
不是瞎猜,是成百上千年观察下来的一个概率问题,在某个地方,可能立冬下雨,后面湿冷的概率确实就大一些。
古人观察到鸟儿怎么飞,动物怎么躲,然后把这些和节气联系起来,本身就是在努力地去读懂自然的暗示。
现在不一样了,手机上点一下,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清清楚楚,还能看到气候趋势的分析,靠一句谚语来安排生产生活,已经没那个必要了。
但是这些谚语并没有过时,它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曾经是怎样观察自然,适应自然的。
今天当我们在立冬的雨雪里,又聊起最怕立冬是雨天这句话时,我们聊的可能已经不只是天气预报了。
更多的是再回味一下过去,感受一下文化里头的东西,也挺有意思的。
参考资料:
人民资讯,2021-11-07,10级大风在这里。周口迎来降雪 民俗专家解读立冬谚语
鲁中晨报,2025-11-07,立冬,北京延庆飘雪了。城区降雨了
相关文章
“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中间不留鬼拍手”,这串口诀,老一辈背得比身份证号还熟。 其实它只是三百年里最实用的买房红线图:正门别挡财运,后墙不漏寒风,院子...
2025-11-07 0
11月7日戏曲演员@戏曲刘冰 发文称:“著名表演艺术家《西游记》沙僧扮演者刘大刚先生于2025年11月3日在京病逝”。刘大刚,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内地...
2025-11-07 0
属兔的朋友们请注意!近期别只顾着默默周全,尤其在接下来这三天,有几句掏心窝的实在话必须跟你说透、交个底——这三天不是普通的日常,而是你近期蓄力破局的“...
2025-11-07 0
美国东西两岸四场关键选举落下帷幕,民主党成了最大赢家——纽约市选出首位穆斯林市长,弗吉尼亚州、新泽西州州长席位稳稳攥在手中。加州更是通过《第50号提案...
2025-11-07 0
亲爱的属猪朋友,见字如晤。时值深秋,十一月的天空格外澄澈明净。在这个沉淀与收获的季节,我们想与您分享一份温暖的人生智慧:有时候,守口如瓶不仅是一种修养...
2025-11-07 0
膝盖比天气预报还准的人看过来。2024-05-18,北京某健身房,42岁老赵练深蹲第3组时膝盖一软跪了,诱因就是跟风“每天5×5”打卡群。别迷信组数,...
2025-11-07 0
中美代表在联合国交锋,美国逼中国对气候问题买单,中方拒绝接受这种无理要求,对美反将一军。那么,这场争论到底在吵什么?美方的“指控”又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2025-11-07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