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丰碑立极 浩气长存——武章连《人民英雄纪念碑赋》鉴赏

抖音热门 2025年11月04日 18:38 4 admin

一方汉白玉浓缩百年血火,十幅浮雕凝固民族脊梁。这座石碑不仅铭刻历史,更在天地间树立精神坐标。

丰碑立极 浩气长存——武章连《人民英雄纪念碑赋》鉴赏


一、原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赋》


巍巍丰碑,矗立天央。北望城楼之巍峨,南瞻堂宇之肃庄。石阶叠玉,承千秋之正气;碑身擎天,聚九域之精芒。须弥托座,镇山河于永固;庑殿冠顶,纳日月之玄黄。斯碑之立,非独金石之固,实乃英魂所铸,民心所仰。


忆昔戊子定鼎,百废待兴。梁思成执笔,融古今于规制;林徽因绘样,汇中西于典章。采石崂山,取苍玉于深壑;运料京华,聚良工于四方。三万六千锤,凿出民族脊梁;一百八十阶,铺就复兴希望。昔者秦王立石,空留骂名;今朝众志成碑,永驻荣光。


观其形制:碑身如剑,刺破旧世阴霾;碑座若山,奠基新国鸿蒙。八幅浮雕,写百年之抗争;十块白玉,凝万众之哀思。东望虎门,硝烟犹萦林公袖;西瞻武昌,义旗曾卷楚云扬。北伐铁流,汇九江之怒浪;长征足迹,印雪山之苍茫。抗日烽火,照太行之家国;渡江帆樯,破金陵之王气。


至若碑文镌刻,字字千钧。毛公题额,笔力透石三分;周相书丹,墨韵流芳百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金声振于九霄;三载卅载铭文,浩气贯乎八荒。仰观此碑,恍闻南昌枪声破晓;俯察其座,如见雨花碧血凝霜。


夫碑周景象,四时含情。春来玉兰,似献洁白之盏;秋至金菊,如奉傲霜之英。少先队员,举手行礼于碑下;退役老兵,拭泪追怀于阶前。日照碑身,耀英烈之肝胆;月移碑影,抚山河之疮痍。此非石之冰冷,实乃魂之温度。


嗟乎!一碑虽简,重逾九鼎。非为观瞻之壮美,实乃精神之图腾。昔者武侯立碑,‘万岁’终归朽土;今朝人民树碑,英名永刻民心。江水滔滔,难淘英雄肝胆;昆仑巍巍,可证烈士精诚。


今赋丰碑,热泪盈眶——魂兮归来,日月同光。愿此贞石,与天地同寿,共正气长存。碑以载道,魂以铸民。千秋万代,永志不忘!


二、白话译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北望巍峨的天安门城楼,南瞻庄严的毛主席纪念堂。汉白玉石阶层层叠叠,承载千秋正气;碑身挺拔入云,汇聚九州精华。须弥座托举碑体,镇守山河永固;庑殿式碑顶,容纳天地灵气。这座纪念碑的坚固不仅是石材本身,更是英魂铸造、民心敬仰的化身。


回想1949年开国大典后,新中国百废待兴。梁思成主持设计,融合古今建筑规制;林徽因绘制纹样,荟萃中西艺术精华。从崂山开采石料,从深谷取来青玉;调集全国能工巧匠,运送建材汇聚北京。三万六千次锤凿,凿出民族脊梁;一百八十级台阶,铺就复兴之路。昔日秦始皇立碑刻石,空留千古骂名;今日人民同心建碑,永驻不朽荣光。


观看纪念碑形制:碑身如利剑,刺破旧时代黑暗;碑座似山岳,奠定新中国根基。八幅浮雕,描绘百年抗争史;十块汉白玉,凝聚亿万人民哀思。东面虎门销烟,硝烟仿佛还萦绕在林则徐袖间;西面武昌起义,战旗曾席卷楚天云雨。北伐铁流,汇成九江怒浪;长征足迹,烙印雪山草原。抗日烽火,照亮太行家园;渡江战船,冲破金陵王气。


碑文镌刻更是字字千钧。毛泽东题写碑名,笔力透石三分;周恩来书写碑文,墨韵流芳百世。“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声震九霄;三年、三十年两段铭文,气贯八荒。仰望此碑,恍若听见南昌起义的破晓枪声;俯看碑座,犹如看见雨花台烈士的碧血凝霜。


纪念碑周围景象,四季饱含深情。春天玉兰花盛开,似献上洁白酒杯;秋天菊花绽放,如奉上傲霜之花。少先队员在碑前举手行礼;退役老兵在阶上拭泪追思。阳光照耀碑身,辉映英烈肝胆;月光移动碑影,抚慰山河伤痕。这不是石头的冰冷,而是灵魂的温度。


啊!一座石碑虽然简洁,却重过传国九鼎。不仅为观赏其壮美,更是民族精神的图腾。昔日诸葛亮立碑,“万岁”终归尘土;今日人民树立丰碑,英名永刻民心。江水滔滔,难淘英雄肝胆;昆仑巍巍,可证烈士精诚。


今日为丰碑作赋,热泪盈眶——英魂归来啊,与日月同辉。愿这座石碑,与天地同寿,与正气长存。碑石用以承载大道,英魂用以铸就民魂。千秋万代,永远铭记!


三、鉴赏


1、空间叙事的象征体系

碑身如剑刺破阴霾,碑座若山奠基鸿蒙,构建起“破旧立新”的空间隐喻。八幅浮雕的方位布局,形成从东(虎门)到西(武昌)再到全中国的革命地理脉络,使二维石刻承载三维历史时空。


2、石材语言的情感转化

赋文将冰冷石材转化为温度载体。“三万六千锤”凿出民族脊梁,“一百八十阶”铺就复兴之路,通过数字具象化,使采石雕琢过程升华为民族精神的锻造仪式。


3、碑文书法的政治美学

毛泽东题额“笔力透石三分”,周恩来书丹“墨韵流芳百世”,将政治领袖的笔墨转化为美学符号,在点画间完成革命合法性的艺术建构,使书法成为政治理念的审美显现。


4、集体记忆的仪式建构

通过“少先队员行礼”与“老兵拭泪”的时空对话,“玉兰献盏”与“金菊奉英”的自然拟人,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纪念仪式,让石碑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英烈与生者的情感枢纽。


这座纪念碑最动人的并非汉白玉的洁白,而是它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摸。当指尖拂过浮雕上的硝烟痕迹,人们触摸的不仅是石头纹理,更是一个民族在血火中淬炼的精神密码。石碑会风化,但它所承载的“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将在每一代人的仰望中获得永恒。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