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西安三天了,早上煮小米粥时总下意识往橱柜里摸——摸那袋没吃完的怀山药。在焦作住的那周,房东张姨每天晨光刚漫过窗棂,就端着碗蒸山药来,瓷碗沿还沾着点水...
2025-10-18 0
最近天文圈有个大动静。
位于智利安第斯山脉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放出了全球最大数码相机拍摄的首批宇宙照片。
这台相机光是听参数就够震撼:32亿像素,一张图要400块4K超高清电视拼起来才能完整展示。
重量跟小汽车差不多,足足3吨。
可让人意外的是,撑起这台“观天巨眼”的核心部件。
竟然是在消费电子圈被调侃成“电子垃圾”的CCD芯片。
一边是探索宇宙的尖端设备,一边是被市场淘汰的老旧技术,这反差背后到底藏着啥原因?
要搞懂这事,得先说说CCD到底是啥?
它的全称是电荷耦合元件,本质就是相机里负责“抓光成像”的芯片。
这技术不算新鲜,早在1969年,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为了给可视电话设计存储器。
才在草稿纸上画出了CCD的雏形。
4年后,他们的同事第一次把CCD用来成像,拍的还是自己老婆。
谁也没想到后来这东西会成拍星星的“神器”。
拍星星和拍人不一样,夜空中的星星看着亮,其实大多距离地球几十甚至上千光年。
光子跑这么远到地球时已经稀稀拉拉。
人眼的“抓光能力”不行,量子效率只有10%,十个光子里顶多一个能触发视觉信号。
所以很多暗弱的星星根本看不见。
CCD不一样,它的量子效率能达到90%,几乎能把落到芯片上的光子都抓住转化成电子存起来。
再加上可以延长曝光时间,哪怕是很淡的星光,也能慢慢累积成清晰的信号.
拍月球可能只要0.001秒,拍遥远的星系却能曝光几小时,这对天文观测来说太关键了。
而且CCD的噪声特别低。
它读取信号时,是把电子像传水桶一样挨个送到末端的一个放大器里统一处理。
只要控制好这一个放大器的噪声就行。
后来消费电子里常用的CMOS芯片,虽然读取速度快,但每个像素都要装个小晶体管。
几百万个一起工作,噪声叠加起来根本没法校准。
天文观测要面对的是乌漆嘛黑的宇宙,一点点噪声都会影响画质。
所以CCD的低噪声优势在这成了“硬通货”。
当然,天文用的CCD也不是随便拿个消费级芯片就能用的。
半导体材料就算没光,原子热运动也会产生电子,形成热噪声。
为消除这个问题,像鲁宾天文台相机就配了巨型冷却系统,冷却液管道从地下爬110米到相机里。
把CCD阵列的温度控制在-80℃到-100℃,这样热噪声才能忽略不计。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配套技术,CCD才能在天文领域一直“发光”。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还专门颁给了发明它的工程师。
鲁宾天文台这台32亿像素的相机,算是把CCD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它的核心是189块CCD芯片,工程师得穿着全套防护服,用显微镜和机械手一点点校准。
确保每块芯片之间的间距不超过250微米,光拼装这些芯片就花了两年。
再加上相机的其他部件,整个安装调试过程前后用了很长时间。
2003年科学家第一次画出设计草图,2007年拿到比尔·盖茨和查尔斯·西蒙尼的资金支持。
201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介入,直到2024年才完成相机安装。
同年6月发布首批测试图像,预计2025年正式开启巡天任务。
这台相机的“视野”和“速度”也很惊人。
单张照片的画幅是满月的45倍,能一次性捕捉到大量天体。
而且它的望远镜和穹顶能快速调整位置,每晚能拍1000张图。
每张曝光30秒,间隔才几秒钟,比很多同类望远镜快10到100倍。
每晚产生的数据就有20TB,相当于连续播放400年高清电影。
十年下来总数据量能到60PB,是哈勃望远镜34年数据总量的100倍。
它的任务也不简单,不是拍几张漂亮的星空照片就完了。
未来十年,它会每三天扫一遍整个南半球天空。
搞个“时空遗产巡天”计划,相当于给宇宙拍一部超高清延时电影。
这部“电影”能捕捉到小行星掠过、超新星爆发、变星亮度变化这些转瞬即逝的画面。
还能帮科学家找太阳系可能存在的“第九行星”,监控威胁地球的小行星。
更重要的是,它要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
这两种东西占了宇宙总质能的95%,却一直没被直接观测到。
宇宙由三个组成部分组成:正常或可见物质 (5%)、暗物质 (27%) 和暗能量 (68%)
而鲁宾天文台能通过暗物质的引力透镜效应。
还有超新星的“标准烛光”,画出它们的分布图,帮人类解开宇宙最根本的谜题。
不过跟天文圈里的“香饽饽”比,消费电子领域的CCD简直是另一个极端。
早在2008年,CCD就开始被CMOS芯片取代。
全球最后一批消费级CCD相机是2012到2017年生产的。
大多是入门级卡片机,传感器尺寸小,分辨率也不如现在的手机。
按理说这东西早该被遗忘,可最近几年却突然火了起来。
火的原因挺有意思,以前被当成缺点的东西,现在成了“优点”。
消费级CCD没冷却系统,拍出来有噪点。色彩还原不准,容易偏色。
闪光灯还会过曝,这些在以前是硬伤,现在却被说成“复古氛围感”“港风滤镜感”。
再加上欧阳娜娜、沈月些明星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用CCD拍的照片。
粉丝觉得花几百块就能get“明星同款”,各路博主也跟着推,一下子就把热度带起来了。
热度一高,价格也跟着疯涨。
以前二手CCD相机几十到一百块就能买到,现在热门型号翻了4、5倍。
明星同款甚至涨10倍,卖到一千多块。
深圳华强北以前就几家卖CCD的店,现在多了十几家,甚至出现全国断货的情况。
可这股热潮里也藏着不少坑。
很多商家拿低档CMOS芯片冒充CCD,说是“全新CCD相机”“4K画质”。
其实既没有CCD的“复古感”,也没有现代CMOS的性能,连光学变焦都没有。
索尼还重新上架了近十年前的CCD相机库存,就是看准了这波热度。
但不少年轻人买回去发现,这东西根本不好用。
不能自拍,对光线要求高,拍出来的效果还不如手机美颜相机,最后只能闲置。
现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劝退”。
毕竟CCD在消费领域被淘汰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所谓的“复古风”,更多还是情怀在支撑。
一边是靠CCD探索宇宙边界的尖端科技,一边是靠情怀翻红的“电子垃圾”。
CCD的两种命运挺耐人寻味。
其实技术从来没有绝对的“过时”,只是看有没有找对用武之地。
未来十年,鲁宾天文台的32亿像素“眼睛”会继续靠着CCD,帮人类看清宇宙更多细节。
而消费级CCD的热度,或许会随着大家回归理性慢慢降温。
但不管怎么说,能见证这样一台“观天巨眼”开启巡天之旅,已经足够让人期待。
毕竟每一张从宇宙深处传来的照片,都是人类向未知迈出的一小步。
相关文章
回西安三天了,早上煮小米粥时总下意识往橱柜里摸——摸那袋没吃完的怀山药。在焦作住的那周,房东张姨每天晨光刚漫过窗棂,就端着碗蒸山药来,瓷碗沿还沾着点水...
2025-10-18 0
全文共1219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文明的记录和传播介质日益转向移动互联,万物相互联接的思想时见发明倡导,而互联网上仍充斥着戾气、仇恨和斗争。文化认同...
2025-10-18 0
注意啦!有个人正带着专属于你的“转机”,朝你的生活慢慢走来…… 十月十八号这天,会有个裹着“实在劲儿”的人闯进你日常。可能是合作对接时新认识的伙伴、多...
2025-10-17 0
在公职人员队伍中,纪律规矩就像一道坚固的防线,守护着公平正义,也保障着公职人员行稳致远。这不,相关部门明确划出三条红线,给公职人员提了个醒:这三种行为...
2025-10-17 0
10月14日—10月1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8人被查信息中央巡视组原副部级巡视专员许传智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中央巡视组原副部级...
2025-10-17 1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旱区降雨模式发生显著变化,短时强降雨事件明显增多,冰雪融水的增加使得旱区水文条件更为复杂,这些变化导致干旱...
2025-10-17 1
最近天文圈有个大动静。位于智利安第斯山脉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放出了全球最大数码相机拍摄的首批宇宙照片。这台相机光是听参数就够震撼:32亿像素,一张...
2025-10-17 1
1998年7月10日,两个花甲老人站在吉林市东关宾馆门前,手捧鲜花,笑容甜蜜。他们就是李鹏、朱琳夫妇,41年前两人就是在这里第一次见面、邀约共舞。19...
2025-10-1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