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来河南洛阳,吃什么?当地文旅推荐这10大非遗美食,吃一口想三天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4日 17:49 1 cc
来河南洛阳,吃什么?当地文旅推荐这10大非遗美食,吃一口想三天

洛水汤汤,把泥沙堆成洛阳城。

六千年前,偃师二里头的夯土台基就立在这儿,青铜爵里晃着最早的王朝微光,

这是考古队铁铲下刨出的实据。

后来周人迁鼎,九尊青铜巨兽压得洛河岸边的土路直喘气,

“宅兹中国” 的铭文刻在何尊上,成了 “中国” 二字最早的见证。

东汉太学里,三万弟子捧着竹简读得汗流浃背,

蔡伦在宫里把树皮煮成纸,从此字不再只刻在骨头石头上。

来河南洛阳,吃什么?当地文旅推荐这10大非遗美食,吃一口想三天

到了唐代,洛阳城里胡商的骆驼队踩过定鼎门,

武则天把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雕得眉眼弯弯,佛光是她骨子里的底气。

如今老城里的汤馆还冒着热气,

早上六点,喝牛肉汤的人捧着粗瓷碗,辣椒油漂在汤上像团火。

应天门的灯光亮起来时,仿唐的侍女提着宫灯走过,

影子落在青石板上,和千年前的宫娥重叠在一起。

这座城,骨头里都是历史,却还在烟火里活着。

今天,跟诸位聊聊洛阳的非遗美食……

来河南洛阳,吃什么?当地文旅推荐这10大非遗美食,吃一口想三天

洛阳牛肉汤

从东汉光武帝刘秀说起。

他微服出巡时,在西华门闻香寻到民宅老者熬的牛肉汤,

金黄汤汁配薄牛肉,甜汤清甜、咸汤辣香,一喝直呼“中!”

当场下令洛阳城建汤馆,百姓晨起喝汤成俗,不够还能免费添汤,这规矩至今未变。

2021年7月,它作为民俗类项目入选省级非遗,成为洛阳第27个非遗项目

这汤讲究“一汤三吃”:

头碗喝原汤鲜,二碗加牛油辣子提味,三碗撒蒜末增香。

豫西黄牛骨配小茴香、白芷等12味香料,文火慢煨,肉烂汤醇。

硬面锅盔掰碎泡汤,外软内脆,得劲!

有人问,这汤凭啥火千年?大概因为它不仅是汤,

是光武帝与民同乐的烟火,是武则天宫中飘出的香,

是洛阳人“早上一碗汤,神仙都不当”的底气。

喝一口,热乎气从嗓子眼窜到脚后跟,比啥补药都实在。

来河南洛阳,吃什么?当地文旅推荐这10大非遗美食,吃一口想三天

洛阳卤肉

得从唐太宗李世民亲征横水说起。

那年叛军压境,百姓杀猪数十头犒军,老中医急中生智将草药投入肉锅,

将士既吃肉又喝药,一举两得。

这锅“药膳卤肉”竟成了传世美味,至安史之乱后,代宗尝后龙颜大悦,封其为“国宴御菜”,

从此“横水卤肉”名扬豫西。

2017年,“横水杨利卤肉”技艺被列入孟津县非遗名录,

其祖传秘方源自1838年,历经五代改良,现以百年老卤文火慢炖,

五花肉配大茴、肉桂等十余味草药,色泽金黄如琥珀,

肥而不腻、烂而不化,夹火烧或配酸辣面,一口入魂。

这卤肉在洛阳,是街巷里的烟火气。

老饕们偏爱“冻切”,

冷藏后肉皮紧实如脂,汤汁凝成琥珀冻,

配洋葱大蒜,一口下去,筋道与香辣在舌尖翻滚,洛阳人直夸“得劲”!

逢年过节,集市上人挤人,就为那一口“香嘞很”的卤肉香。

来河南洛阳,吃什么?当地文旅推荐这10大非遗美食,吃一口想三天

王记烧鸡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那年,嵩县老城有个叫王开琴的年轻人,揣着祖传“八料加老汤”的秘方开了家烧鸡铺。

“八料”是陈皮、肉桂、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白芷,

“老汤”是祖传陈汤,每煮一锅鸡必加头锅老汤,汤越老越香。

辛亥革命时局乱,王开琴的烧鸡却因“皮不破、肉不烂、味香透骨”成了嵩县人的“救命香”,

谁家有红白事,必摆王记烧鸡;

谁家娃儿馋了,大人就扯半只鸡架,蹲在巷口慢慢啃。

如今,这秘方传了四代,还守着“老汤不断火”的规矩,挪店先挪汤,

逢年过节专人看护,百年老汤从未凉过。

王记烧鸡的肉,得用一年半以上的老柴鸡,经七小时文火慢煮:

先武火煮沸,再文火焖透,鸡翅膀开花才算熟。

出锅时,鸡身金黄似天鹅,皮脆肉嫩,

咸甜适中,肥而不腻,一口下去,肉丝能拉得老长,这叫“劲道”。

如今,王记烧鸡成了洛阳市非遗。

来河南洛阳,吃什么?当地文旅推荐这10大非遗美食,吃一口想三天

平乐脯肉

洛阳孟津平乐镇的“官桌”硬菜,源自19世纪五六十年代郭积礼的巧思。

当年王府宴客,他取红薯粉、粉条、笨猪肉、土鸡蛋,剁碎搅和鲜肉汤,

铺成方块油炸定型,再蒸一小时切条,浇酸汁上桌。

因“铺”的工艺得名“脯肉”,宾客赞其“肉嫩不腻,荤素合味”

从此“无脯肉不成席”在平乐流传,婚丧嫁娶的“官桌”上必见其身影。

2015年,这道百年老味入选洛阳市非遗名录。

这肉红亮筋道,咬开是粉香裹着肉香,酸汁一淋,解腻又添鲜。

来河南洛阳,吃什么?当地文旅推荐这10大非遗美食,吃一口想三天

洛宁蒸肉

2009年列县级非遗,2010年升市级。

传说万安王朱采轻鱼肉百姓,卫师傅创“绳绑”(猪与朱同音,粉条如绳),

蒸笼里裹着对贪官的诅咒。

后演变成蒸肉,粉条吸饱肉香,玉米面裹着肥瘦相间的五花肉,

蒸得黄亮透亮,咬一口“得劲”得直咂嘴,连汤汁都舍不得剩。

这菜在洛宁是“硬菜中的硬菜”,逢年过节、待客宴请必上蒸笼。

老人过寿、新媳妇进门,铁锅蒸肉往桌上一摆,酒杯一端,那叫一个“中”!

2023年“非遗代代传”争霸赛上,毕丽凭传统工艺夺冠,店铺开得红火。

做法讲究“腌肉、烫粉、拌粉、蒸透”四步,肉要选三层五花,

粉条泡软不烂,玉米面裹匀,蒸40分钟,出锅时撒把葱花,香得能勾魂。

如今这口非遗味,不仅是舌尖上的乡愁,更是洛宁人骨子里的热乎劲儿。

来河南洛阳,吃什么?当地文旅推荐这10大非遗美食,吃一口想三天

新安烫面角

民国三年(1914)诞生于新安火车站。

开封人任老大与本地王金斗合伙开馆,任老大一回误将沸水泼进面盆,烫得面团软韧。

俩人索性将错就错,以精面烫皮、前胛后臀肉配原汤调馅,

包成月牙状蒸制,竟成就“名扬陇海三千里,味压河洛第一家”的美誉。

如今“老王烫面角”“方记烫面角”等分支已传四代,

2021年列入省级非遗

这角儿讲究“烫”字诀,

面要七分烫三分揉,水温高了粘牙,低了发硬,全凭老师傅手口相传的“火候眼”。

皮儿软中带韧,透亮如琼玉;馅儿肥瘦相搭,鲜香不腻,咬一口“中得很”!

晨起吃一笼,配碗胡辣汤,那叫“得劲”!

来河南洛阳,吃什么?当地文旅推荐这10大非遗美食,吃一口想三天

浆面条

东汉刘秀逃难时,饿得前胸贴后背,洛阳农户端出碗剩面条混酸浆,

竟让他吃出“帝王味”,登基后念念不忘,御宴上都得备着这道“救命饭”。

明朝正德年间,新安史家饭店用豌豆浆救急,巧做酸香面条,

钦差直夸“比山珍还妙”,从此浆面条成河南名吃。

2021年,老雒阳面食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

酸浆得用绿豆泡发打浆,发酵两日成乳白糊状,煮

时泛起蘑菇状浆沫,得用勺子轻打去涩,

再下细面条、芹菜丁、花生碎、红萝卜丝,最后淋辣椒油、韭花酱,酸得醒神,香得勾魂。

老洛阳人讲究“浆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剩浆面条回锅更稠更香。

来河南洛阳,吃什么?当地文旅推荐这10大非遗美食,吃一口想三天

栾川豆腐

2011年列入洛阳非遗,2021年升格为省级非遗。

相传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后,唐代鉴真东渡将技艺传入日本,

而栾川人独创“酸浆点卤”法,

用自然发酵的酸菜卤水替代石膏,配以山涧清泉泡豆、石磨低温磨浆,

成就豆腐“筋而松软、久炖不烂”的独特口感,

老君山下至今保留着“热豆腐蘸辣椒,甜浆解腻”的市井吃法。

当地人清晨必咥一碗豆腐汤,6块钱管饱,游客慕名打卡“非遗豆腐宴”。

制作需经泡豆、磨浆、点卤、压榨四步,石板压榨虽费时,却让豆腐更耐嚼,

酸浆点卤则锁住豆香,连豆渣都能卷饼。

如今,这门“水里求财”的手艺,正从深山走向全国餐桌。

来河南洛阳,吃什么?当地文旅推荐这10大非遗美食,吃一口想三天

小街锅贴

北宋建隆三年,宋太祖赵匡胤因丧母食不下咽,偶闻御膳房煎饺香,尝后赐名“锅贴”,

自此这道焦脆软香的美食从宫墙流入民间。

洛阳小街锅贴2009年入选河南省非遗,

其形若小船,外皮煎至金黄透亮,轻咬一口,肉汁混着安徽黄姜香在舌尖迸开,

配醋更显“得劲”!

选料讲究“七分瘦三分肥”的猪肉,

拌入绍兴料酒、商丘小磨油,面皮需“先硬后软”醒发得当,

煎制时九口铁锅齐开,稀面汁浇灌得恰到好处,

方得外焦里嫩、灌汤利口的绝活。

如今小街锅贴仍是洛阳人的“心头好”,藏着最浓的烟火气。

来河南洛阳,吃什么?当地文旅推荐这10大非遗美食,吃一口想三天

洛阳水席

这道源自唐代武周时期的非遗美食,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是洛阳“三绝”之一。

其诞生与武则天巡逻有关,

当年地方官以“水系”供奉,酸辣清爽的汤菜让吃腻山珍的女皇直呼“中”!

民间传说更添烟火气:

袁天罡夜观天象,以24道汤汤水水暗喻武则天二十四载帝业,

每道菜“干稀交替”喻“干系(稀)”,成了古都最早的“政治预言菜”。

如今洛阳人办红白事仍称水席为“三八桌”

前八品冷盘、四镇桌硬菜、八大件小炒、四扫尾主食,

最后以鸡蛋汤收尾,酸辣鲜香直抵胃底。

牡丹燕菜是“头牌”,萝卜丝切得比头发丝还细,配山珍海味。

这席汤水宴,从宫廷到市井,酸辣味里浸着十三朝古都的烟火,

吃的是菜,品的是千年光阴。

来河南洛阳,吃什么?当地文旅推荐这10大非遗美食,吃一口想三天

历史沉在碗底,辣椒油浮在汤面。

喝汤的人不知道,自己咽下的是千年。

他们只管埋头喝,喝完抹嘴起身,明日还会来。

汤还热着,人已走远。

你也来一碗?

(趁热喝,别等汤凉了)

#头条创作嘉年华#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