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迎接华北豹回家 京冀晋携手“暖窝”

抖音热门 2025年05月05日 22:42 1 cc

来源:【中国城市报】

迎接华北豹回家 京冀晋携手“暖窝”

距离华北豹返京的日子越来越近。

华北豹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更是我国特有的豹亚种,曾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区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由于人类活动日趋频繁等因素,华北豹在北京隐匿踪迹已达30年之久。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北京周边地区陆续有华北豹个体出现,并呈现出向北京方向扩散的趋势。

近日,“共橡自然 迎豹回家”共同行动(以下简称共同行动)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窦店集体林场启动。京冀晋三地将携手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共建生物多样性之都。

共同行动提出,未来10年,京冀晋三地将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地区补植1000万株栎树,为华北豹打通“进京回家之路”。

阔别30年

“京户”豹有望重返北京

华北豹又叫中国豹,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豹子,北京曾是它的老家。1867年,华北地区第一个现代的豹标本,就是因采集自北京的西部森林而被科学命名。

据当地媒体报道,自1995年最后一次在北京市密云区被观察记录后,华北豹距今已经在北京山林消失了整整30年。

令人欣喜的是,多种迹象表明,“京户”豹有望重返北京。近几年,随着京冀晋三地生态修复,华北豹频繁在北京周边现身,最近的一次距京西仅20多公里。

北京再现华北豹意味着什么?

在受访专家看来,作为华北山地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华北豹不但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其种群动态也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指示物种。

“华北豹如果能回到北京,将是北京生态建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表明北京的生态系统将变得更稳定、更可持续、更健康、更多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说。

“华北豹是华北山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认为,未来华北豹如果重回北京,不仅意味着北京的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向好,也将成为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又一重大里程碑,为全球超大城市探索濒危物种拯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宝贵经验。

在北京林学会秘书长曹吉鑫看来,华北豹作为华北山地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在食物链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是生态平衡的核心维系者,其生存状况能够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因此,华北豹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也是华北山地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及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曹吉鑫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恢复华北豹种群,不仅是对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抢救性保护,也是推动华北地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举措,具有重大生态价值。”

当前,“京户”豹返京的时机渐渐成熟。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山区等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森林覆盖率和有蹄类动物数量逐步回升,为打通华北豹“进京回家之路”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条件。

三地携手

打通华北豹“进京路”

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是华北豹的重要栖息地,横跨山西、河北、北京,形成了一条关键的生态廊道。

其中,山西作为当前华北豹的核心分布区,其华北豹种群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河北的太行山北段及小五台山区域是豹群向北扩散至北京的关键“跳板”,小五台山保护区距离北京仅20多公里。北京作为华北豹历史栖息地,其门头沟、房山等地的生态修复为豹群回归提供了潜在条件。

华北豹的活动范围距离北京仅20多公里,但要让它们重新落户北京并不容易。

曹吉鑫表示,大型猫科动物活动空间大,对栖息地和食物资源的要求高,因此保护和拯救大型濒危猫科动物往往更加困难。野外监测和研究显示,栖息地破碎化和食物资源不足是华北豹种群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受访专家认为,解决好上述限制因素,需要山西、河北、北京三地联动,共同发力。如此可系统性修复因公路、城镇建设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问题,形成完整的生态廊道和足够大的栖息地范围,来支持华北豹种群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在栖息地改造方面,京冀晋将在三地交界的华北豹生境廊道和栖息地区域补植栎类等乡土阔叶乔木树种1000万株,构建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优化现有林地的林分结构和林下植被。

为什么要种栎类树种?“栎类是北京重要的骨干树种。栎类长大以后,其种子就是狍子、松鼠、兔子的食源,而狍子兔子是华北豹的食源,这就相当于我们给华北豹的食物‘种食物’。”王小平介绍说。

此外,三地还将对华北豹的4条生境廊道和5个栖息区域进行联通和修复,减少人为干扰,促进华北豹种群交流。

在猎物种群管理方面,三地将系统监测狍子、野猪等种群动态,保障食物资源稳定。针对华北豹保护,三地还将共同加强野外巡护和执法,运用卫星追踪和红外相机等技术实施个体监测。

“北京、河北、山西三地在华北豹保护方面各有优势和特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三地联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成效。”曹吉鑫说。

例如,北京依靠科研力量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河北在栖息地保护和监测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山西作为华北豹的重要分布区,在种群调查和保护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与豹为邻

北京要做好哪些准备

“华北豹伤不伤人?”“豹子进京,山里农民怎么办?”“豹子会靠近居民区吗?”……部分北京居民对华北豹重返北京存在安全方面的顾虑。

孙全辉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华北豹主要以野猪、狍子等有蹄类动物为食,人类不是它们猎捕的对象。除非受到威胁或与人类近距离遭遇,它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华北豹的听觉和视觉都比人类灵敏,野外遇到人时,它们往往会选择主动回避,而不是与人发生冲突。另外,华北豹目前的数量依然稀少,普通人野外遇到它们的机会微乎其微。”孙全辉解释说。

曹吉鑫表达了相似观点:“豹类作为大型猛兽,可能引发部分居民的安全担忧,尤其是山区居民和户外活动者。但实际上,豹攻击人类的案例极为罕见,大家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安全感问题。”

北京作为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其郊区是市民重要的休闲空间。华北豹重返北京后,如何让人和豹更好地相处,这需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和预案。

曹吉鑫建议,构建智能监测体系:结合已有的工作经验,运用红外相机、卫星跟踪等技术实时监测豹类活动,预警潜在冲突区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影像数据,精准识别豹类活动规律,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还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工作,开展自然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提升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共同行动除了京冀晋三地政府部门主导外,还创新吸引公众参与,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支持、民间团体组织推动、公众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

在政府层面,三地政府部门将负责政策协调与资源整合;企业方面,将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推动具体措施落地;民间环保组织将承担桥梁纽带作用,组织行业专家和志愿者开展野外监测,进行应用研究和保护知识培训;三地公众可以参与补植栎树、巡护管理以及自然教育等工作。

曹吉鑫认为,通过先进的技术应用、科学规划和公众参与,北京有望逐步实现华北豹生境廊道和适宜栖息地的全面恢复。同时,通过三地协同、多方参与,最终能够实现华北豹种群稳定繁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 灿

本文来自【中国城市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