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 文|陈克引言未来,家乡将会是什么模样?在当代中国青年群体中,家正在被重新定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城市的高压节奏,走向...
2025-10-24 0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
2025年10月24日上午9时,杨杨振宁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这次的遗体告别仪式保密工作做得非常谨慎。
杨先生为国为科学奉献了一辈子,必定要隆重送他最后一程。
各界人士一早来到现场,穿着深色衣服,神情凝重,排起长队等待入场。
前来送别的人会被分发一本小册子,上面仔细记录杨振宁生平。
大家等待入场的时候,都在认真翻阅,而且每个人胸口都戴着一朵皎洁的白花。
有清华大学毕业的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八宝山殡仪馆,送别杨先生的同时,也传递给自己子女杨先生的爱国精神。
这位父亲表示,杨振宁能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孕育出如此伟大的灵魂,他早已不仅仅是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我们跟杨先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是非常非常大的荣耀。”
一位67岁物理系毕业生大爷也带着鲜花过来。
大爷说杨振宁对他人生的影响非常非常大。
他小时候就听父亲提起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们在美国以中国人身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时候的大爷,心里非常崇拜杨振宁,所以大爷上大学的时候,也选择了物理专业。
“我今天来这儿送别杨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杨教授是一个科学巨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爱国者。”
清华大学教授汤家豪在场馆外就一直哽咽。
他称两人自80年代相识,在杨振宁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后,双方逐渐熟络。
“他真的是一个很伟大很伟大的人,虽然我不是物理学家,但是在我心里除了爱因斯坦、牛顿就是他。”
杨振宁的突然去世,这个消息带给大众还是蛮震撼的。
但是杨振宁的身边人早之前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杨振宁的学生和挚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透露了杨振宁去世前的状态。
在9月下旬的时候,86岁的葛墨林与夫人到北京探望病情危重的杨振宁。
去世前一个月,杨振宁都处于病危状态,已经说不出话了,听不见任何声音。
只不过当时他的眼神还非常好,向葛墨林夫妇做出了一个“OK”的手势致意。
翁帆细心地用小白板写字,帮他与看望者交流。
短短一个月就接到噩耗,葛墨林院士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可还是很心痛。
杨振宁遗体告别仪式地点选择八宝山大礼堂,该地曾于1986年举办了邓稼先的追悼会。
两位时代伟人,跨时空“重逢”了。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特别像一部关于友情、选择和家国情怀的史诗。
一个在基础科学的最前沿引领世界,一个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开拓和奠基。
杨振宁1922年出生,邓稼先1924年出生,差了2岁。
他俩是真正的发小,从小一起长大,从中学就在一起念书。
1938年,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当时在约2万名考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
1941年秋天,邓稼先也考入西南联大,与杨振宁这个“老大哥”再度重逢。
后来两人都去了美国留学,成了顶尖的物理学家。
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仅9天,就毅然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此后隐姓埋名28年,投身于中国核武器研究,成为了“两弹元勋”。
他带领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靠着算盘打出了关键数据。
1986年,因为长期暴露在核辐射下,邓稼先身患癌症,62岁就与世长辞。
而杨振宁选择留在美国继续学术研究,不久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石,可以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
邓稼先的“回来”和杨振宁的“留下”,在那个年代引发了不小争议。
可是邓稼先却特别理解杨振宁的选择。
1964年,中国自主研制的原子弹爆了以后,消息传到美国,传到杨振宁耳朵里。
杨振宁赶紧写信给邓稼先祝贺,而邓稼先当然懂杨振宁心里的遗憾
在邓稼先的回信中,最后两行字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他们彼此知道,两人爱国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殊途同归。
在邓稼先的信上,得知中国的原子弹只有少部分来自苏联的支持,大部分都是中国自主研制的。
杨振宁一个躲到厕所,哭得不能自已,为祖国的日渐强盛而感到欣喜若狂。
当然,这份哭,也带着点懊悔,恨自己没参与其中。
两人的友谊,没有因为选择的不同而破裂,反而在岁月的淬炼和国家的需要中,升华为一种更深沉的懂得与支持。
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在追忆好友时含泪说道:
“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
“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杨振宁履行了对邓稼先的承诺,回国后,即便已经高龄,仍然为祖国物理学教育奔走。
如今,这句话,应该在八宝山上空回荡。
这一刻,他们重逢了!
“我这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很多年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这种心理作用。”
在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杨振宁先生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
今天,让我们一同送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爱国者。
相关文章
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 文|陈克引言未来,家乡将会是什么模样?在当代中国青年群体中,家正在被重新定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城市的高压节奏,走向...
2025-10-24 0
前言:一场让全国经销商失眠的反转大戏“刚把‘娃小宗’的宣传物料扔进仓库,现在又让进‘娃哈哈’的货?这41天跟坐过山车似的,谁敢押身家进去?”浙江义乌做...
2025-10-24 0
10月24日,恰逢杨振宁的头七,他的葬礼也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杨先生毕生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大批市民自发去八宝山送了先生最后一程...
2025-10-24 0
杨振宁先生仙逝,告别仪式定于八宝山举行,这使得不少人猜测他会在此处安葬。然而,昨日的告别仪式堪称 “极简”。现场既没有挽联悬挂,也未奏响哀乐,还谢绝了...
2025-10-24 2
宗馥莉辞职风波后,经销商到底是继续做“娃哈哈”,还是单干“娃小宗”,终于有了答案。 据第一财经报道,有山东娃哈哈经销商证实,已经接到宗馥莉所控股的宏胜...
2025-10-24 2
北京体书法创始人陈培华书获10万元奖金对联莫言出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宋珂嘉作为00后,巧妙对出下联“自井壁及井毕角星张”,赢得10万元奖金。...
2025-10-24 2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张升民简历张升民,男,汉族,1958年8月生,陕西武功人,1978年2月入伍,197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
2025-10-24 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