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原上海市委书记,官至正国级,69岁病逝葬入八宝山,后迁回上海

热点资讯 2025年08月19日 14:45 1 admin

黄菊:擦着脸上的汗,撑起一座城市的人

原上海市委书记,官至正国级,69岁病逝葬入八宝山,后迁回上海

有些城市,是靠大江大河养大的;有的人,活着就像一根钢梁,顶起了许多人的生活。黄菊,就是那种背后不说话、上了场就硬顶的人物。但是你要真走近点看,他的身上其实还藏着许多踌躇、无奈和谁都不愿多说的辛苦。

说起黄菊这辈子啊,命运跟他开过不少玩笑,倒不是那种跌宕起伏的大英雄,而是绕绕弯弯的普通中国人,但到了他这里就都有点份量了。

原上海市委书记,官至正国级,69岁病逝葬入八宝山,后迁回上海

1938年,上海。小黄菊出生在这个拥挤又繁华的城市时,枪炮声已经是家常便饭。头顶上是敌机盘旋,他娘拽着他的手,总说“别往窗边凑啊”。那年头小孩子也知道“外面的人可不好”,不是自家亲戚。有人说,现在回头看上海,觉得它注定是亚细亚的金融中心,可谁还会料到那时不过是个血和泪交错的码头。

他一家原本在上海落脚,却赶上了最烂的年景。男人有时候会咬牙切齿地说:“日本鬼子欺负咱家人,欺负咱们自己的城。”母亲常常抱着年幼的黄菊,压低了声音,眼里那种无力和愤怒,小孩子哪能懂得透彻,但一点一点,全落进了心坎里。

原上海市委书记,官至正国级,69岁病逝葬入八宝山,后迁回上海

战乱中,黄家还是得举家南下,逃进嘉兴。跟以前老上海的喧闹比,这里的巷弄安静得多。就是在嘉兴,他学会了跟家里人一起窝在小屋里数天花板的裂缝——很多年后,他说自己最怕无能为力的感觉,就像小时候这般等不来天亮。

父母常唠叨,书读得好,才有本事把命运拽一把。看着那些在码头搬货的苦力,还有被赶出家门的街坊,黄菊小小的心里暗暗地憋了一口气:总得干点什么,才不像是任人宰割的小鱼。他很用力地读书,也有点倔,成绩总是班上最出挑的那个。老师喜欢这个怯生生又认真扎实的孩子,有时会拍拍他的头,把几本旧书偷偷塞给他。黄菊笑过,少年时最盼头的,就是有一天能站在光亮的地方大声说话,不用担心谁脸色。

原上海市委书记,官至正国级,69岁病逝葬入八宝山,后迁回上海

时间一晃到了1956年,他手里捏着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单,家里炸开了锅。穷苦人家的亲戚、街坊全说,这小子有前途,将来可有好日子过了。但谁知道,进了清华不是解脱,反倒像被扔进一个更大的熔炉。那时的清华,灿若群星,多少人都说要为国家干点大事。可黄菊一度忧心:书本里的那些理想,真能拯救米袋子里的饥饿、家门口的冻疮吗?但即便心里有小小的怀疑,他还是咬着牙向前跑,因为背后是父母带着希望的眼神,和那个吵闹的上海港口。

谁都说大城市里的工作体面,黄菊却意外地留在了三线厂子,跑去给机器修修补补、大冬天的跟工人搓在一起扒拉零件。那会儿同窗老朋友劝他:“傻子才愿意天亮起早干这些活!”他只是笑笑。其实哪有什么高尚,黄菊只是觉得,在一线做事,能看见真问题。说穿了,他骨子回避不了眼前的那些沉重,大楼得一砖一瓦砌,国家也是一点一滴摸索着往前的。

他不是不辛苦。记得那个年代,工厂条件差,大伙嗓子眼里都是铁锈味。黄菊常常和工人师傅们挤一碗稀饭,再搭根油条,肚子饿了就咬两口,小伙子们爱拿头发里夹杂的机油笑话他。别人笑他书生气,他却学着和师傅们喝二两小酒——总归越活越像自己人了。有一回工厂设备改造,黄菊走在最前面,别人说“清华的书呆子怕不会把机器弄花了?”后来机器一响,工人眼里藏不住佩服。就那一刻,他终于觉得自己的知识有了点着落。

日子刚稳定,又赶上十年风雨。黄菊有些年没法安心工作,有时心里也苦闷得慌。朋友聚会聊起这些年走过的弯路,他自嘲说:“咱这点志气,碰上大风大浪也得先学会趟水。”回头看,大伙都觉得那些年就是得学会忍。

1977年以后,风向算是变了,黄菊坐回自己那张老办公桌,心下五味杂陈。上海这片土地,他越看越觉得亲。厂子里老工人一个个老去,小青年又一茬接着一茬。作为厂长,有时候他会半夜溜进车间,看着苍白的灯光下,年轻工人认真干活。也有人找他诉苦,说“日子还是紧巴巴”,黄菊记得自己的童年,更不忍心让这些年轻人也遭罪。他主张技术得更新一茬,还非得追着安全环保算细账。没少挨埋怨,但他就认死理儿:“我不能让别人再像我爸妈那样无助。”

八十年代,改革大潮把上海又推上浪头。黄菊“上岸”进了政府,从基层跑起来,管的事多了,头发也白得快。他这个人,不太会说场面话,底子里还是那个不会拐弯的小厂长。可他有一条命门——该较真儿的地方从不松口。工厂压榨工人、有人偷工减料,他都亲自盯着要追问;哪怕上面人情多,他也能咬着牙顶过去。有人说他不圆滑,不够“领导范儿”,但说到实事,黄菊总把“老百姓的苦日子”挂在嘴边。

再后来,作为上海的大管家,他几乎把人生都交在这块土地上。家里人曾偷偷给他买点营养品,黄菊偏是把时间都拿去盯项目、跑现场。有人说他是“铁人”,可只有熟悉的人才知道,他背后咳嗽得厉害,自己拎着药瓶子,还不肯多歇一会儿。晚年黄菊病重,可人还想着眼下的活计。那种倔劲儿,不是年少轻狂,是几十年日子的打磨。

2007年,黄菊去世。那一天上海好多人默默停了一会儿工,有些老工人掉了眼泪。其实人们怀念的,不只是一个干事的人,而是那种不用花言巧语、踏踏实实带着烟火气的“靠得住”。

我常想,像黄菊这样的人,其实从来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子一天天熬、事一件件做。也不是生来多几分豪情壮志,只是苦怕了、哭够了,于是更不想让后来的人再走曾经的苦路。到底什么才叫贡献?恐怕也就是在最平常的工作里,一步步改着小小的缺陷,让一座城能安稳起来吧。

他的墓地,先是在北京八宝山,后又根据遗愿迁回上海福寿园——终归是心心念念自己的地盘。未必事事完美,失误错过都有,但人在、心在。就像弄堂里平静的晨光,没多少人记得黄菊鲜明的样子,可总会想起曾经有这样的人,默默用力了一辈子。

留不住的人情,留得住那份踏实。老上海人最会叹一句:世间的好人,总是安安静静过完一生。黄菊算是吗?你说呢。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