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04日 22:39 4 cc

“美女与野兽”这四个字,往那儿一放就自带故事感,跟咖啡配奶油似的,天生就搭。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一方代表优雅善良,一方象征野性危险,俩极端撞一块儿,故事的吸引力直接拉满。

迪士尼2017年推出的真人版《美女与野兽》,本来想延续1991年动画版的辉煌,没成想既收获了关注,也惹来了不少争议。

今天咱就好好聊聊,这个跨越了两百多年的故事,到底是怎么从民间传说变成文化符号,又在不同时代里被不断改写的。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从口头传说到文字定本,古老故事的最初模样

“美女与野兽”可不是迪士尼原创,它在全球各地的民间传说里早就扎了根。

不同地区的版本虽然主角不一样,但内核几乎没差。

南非有《五头蛇》的故事,谦逊的小女儿嫁给了多头巨蛇;挪威的《太阳东,月亮西》里,新娘被一头白熊带走;中国的《仙蛇记》中,最小的女儿也和蛇成了亲。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这些故事最后都指向同一个结局,野兽总会变成英俊的人类。

如此看来,这类故事里藏着的,其实是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还有对爱情和转化的朴素认知。

这个故事第一次变成文字,是在1740年。

法国作家加布里埃尔-苏珊娜・巴尔博・德・维伦纽夫,把它写进了《年轻的美洲女子与海上故事集》里。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本来想就这么流传下去,但后来发现内容有点繁琐。

16年后,让娜-玛丽・勒普兰斯・德・博蒙动手删减了枝节,把它放进了《儿童杂志》。

到了1757年,这个版本被译成英文,刊登在伦敦的《少女杂志》上,从此就成了大家公认的定本。

毫无疑问,这个定本后来被收录进19世纪各种童话集,配上精美插画,还频繁登上欧洲和美国的舞台,彻底火了起来。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故事里的核心道理其实很简单,勤劳善良的人终究会得到回报,骄傲虚荣的人肯定会受惩罚,婚姻最后都会迎来圆满。

更有意思的是,它还衍生出了不少流传至今的格言。

“美不在皮相”“情人眼里出西施”“爱胜于死”,这些话放到现在听,依然很有道理。

很显然,这些寓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给了民众不少精神引导,也让这个故事有了更强的传播力。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影视改编一波三折,经典IP的创新与争议

第一个把“美女与野兽”搬上大银幕的,是1946年法国诗人兼超现实主义导演让・考克托。

这部电影能成为经典,背后的创作团队功不可没。

摄影师亨利・阿莱坎的光影设计,作曲家乔治・奥里克的配乐,还有年轻的皮尔・卡丹设计的服装,每一部分都恰到好处。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演员让・马莱每天要花五个小时化妆成野兽,这个过程想想都觉得辛苦。

据说电影里他最终变回王子时,女演员葛丽泰・嘉宝忍不住喊出“把我的野兽还给我”。

这句话里的暧昧和欲望,让这部不怎么露骨的电影,反倒充满了性暗示。

影评人罗杰・艾伯特称它为“最具魔力的电影之一”,这个评价一点不夸张。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七十年后,迪士尼盯上了这个经典IP。

其实在这之前,迪士尼已经靠“自我翻拍”尝到了甜头。

《沉睡魔咒》《灰姑娘》《奇幻森林》都获得了成功,证明只要包装得当,老经典也能焕发新生。

更何况,迪士尼当时还公布了一堆真人版计划,《花木兰》《阿拉丁》《狮子王》《匹诺曹》全在列,看得出来是想把经典IP的价值挖到底。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2017年的真人版《美女与野兽》,在延续1991年动画版核心剧情的同时,也做了一些创新,但最引人关注的,还是里面的一个角色设定。

这部电影里的角色勒弗,被设定为迪士尼首个公开的同性恋角色。

本来想借此展现多元价值观,没成想直接引发了三重反弹。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同志群体觉得这个角色太刻板,根本不符合现实中的形象;保守派则指责迪士尼价值观越界,带坏观众;俄罗斯官员更是直接威胁,要以“同性宣传”为由禁映这部电影。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这个角色的处理方式也不一样,有的直接删减相关戏份,有的则保留原样,这也间接影响了电影的票房表现。

搞不清迪士尼当时有没有预料到这些,但这次争议确实让这部电影的关注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个故事在流行文化里的渗透,其实早就开始了。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1907年,美国报纸就已经把“美女与野兽”当成玩笑话写进标题里;到了1920年代,它甚至被用来形容好莱坞的丑闻;1933年《金刚》结尾的那句“不是飞机,是美女杀死了野兽”,更是让这句话彻底刻进了流行文化的基因里。

如此看来,“美女与野兽”早就不是单纯的童话,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被不断解读的文化符号。

不同时代的观众,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也不一样。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过去大家可能更关注善恶有报、圆满婚姻的结局,现在则更看重里面的平等意识和多元价值观。

比如当代的一些改编作品,就特意强化了女性独立的主题,打破了传统童话里的刻板印象。

毫无疑问,这种随着时代变化的解读,让这个古老的故事总能跟上潮流,吸引新的观众。

“美女与野兽”能跨越两百多年还这么受欢迎,肯定有它的道理。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核心内核的普适性是基础,不管哪个时代的人,都能从里面看到善恶、爱情这些永恒的主题;不同时代的创新改编是关键,每一次改编都给故事注入了新的元素;对社会现实的镜像反映则是它保持活力的秘诀,每一代观众都能在故事里看到自己所处的时代。

其实不止“美女与野兽”,《小红帽》《白雪公主》这些经典民间故事,也都遵循着类似的改编规律。

这也说明,民间故事在文化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美女与野兽”从最初的民间传说,到后来的文学定本,再到影视IP和流行符号,走过了两百八十多年的历程。

它的核心寓意一直没变,但每一个时代都给它赋予了新的解读。

正是这种在争议与重构中不断调整的特质,让这个经典故事始终保持着活力。

跨越280年演变!“美女与野兽”从传说到影视,争议中焕发新生

未来,它肯定还会以更多艺术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继续传递着不同的时代价值观。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感受这些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它们在新时代里继续发光发热。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