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杨振宁走了,伴随在他身上的3个疑问,也该解开了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3日 07:36 4 cc

杨振宁先生逝世:百年人生的三个未解之问,在告别时终见答案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 103 岁。这位走过一个多世纪的科学巨匠,其离世不仅是中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更让全球物理学界失去了一位 “金字塔尖” 的领军者。他的科研成就早已超越个体范畴 —— 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 - 米尔斯方程,直接催生了 7 项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曾评价,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三大里程碑,除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便是杨振宁提出的规范场理论。而这位大师却始终谦逊,在公开演讲中坦言,自己最大的贡献,是 “让中国人克服了‘不如别人’的心理障碍”。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交织着科学的辉煌与人生的波折,伴随他的离世,外界长期关注的三个疑问,也终于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杨振宁走了,伴随在他身上的3个疑问,也该解开了

疑问一:103 岁的最后时光,如何度过?

1999 年,78 岁的杨振宁正式从科研一线退休,全球物理学界为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退休仪式 —— 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顶尖科学家齐聚,用学术报告与致敬演讲,送别这位 “规范场之父”。但对杨振宁而言,“退休” 从未意味着停止探索。

2003 年,他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回到清华大学定居。为了彻底扎根祖国,他卖掉了在美国的房产,将全部售款捐赠给清华大学,用于支持物理学科的发展;同时凭借自己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力,一次次写信、打电话,邀请海外顶尖科学家来清华执教,为中国物理学界搭建起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即便年逾八旬,他仍保持着科研习惯,在清华园的科学馆里,经常能看到他伏案工作的身影 —— 回国后,他先后发表了 30 余篇关于冷原子物理与统计物理领域的 SCI 论文,每一篇都经过反复打磨,公式推导手稿堆满了书桌的一角。

杨振宁走了,伴随在他身上的3个疑问,也该解开了

2017 年,对杨振宁而言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正式恢复中国国籍,结束了多年的 “外籍” 身份。很少有人知道,当年加入美国国籍并非他的本意:35 岁获诺贝尔奖时,他的国籍仍是中国,但此后在科研中频繁遭遇歧视,申请科研项目时屡屡被拒。他曾在自传中写道:“申请成为美国公民的决定,像一块石头压在我心里,我知道,这个选择在很多人眼中是‘背叛’。”1964 年,他在香港讲学期间,曾满心期待地邀请父母前来相聚,却被家人以 “不认可你的选择” 为由拒绝,这份遗憾成了他多年的心结。恢复中国国籍,既是他对故土的眷恋,也是完成父亲杨武之(著名数学家)的遗愿。

随着年龄增长,杨振宁的身体逐渐显露老态。他慢慢中断了每天去清华科学馆办公室的习惯,公开露面的次数也大幅减少。2022 年,他在自家生日宴上不慎摔倒,导致腿部骨折,住院治疗了近三个月;康复后,家中特意添置了轻便轮椅,偶尔在庭院散步时,翁帆会推着轮椅,陪他慢慢走过满是绿植的小径。

杨振宁走了,伴随在他身上的3个疑问,也该解开了

2024 年 9 月,杨振宁在与老友交谈时,曾坦诚提及身体状况:“整体还算稳定,但小毛病不断,尤其是脖子供血不足,有时候走着走着就会突然头晕,得赶紧坐下缓一缓。” 这份坦诚背后,藏着他对生命的通透。他曾在年初的采访中透露,自己希望能活到 108 岁,“多陪翁帆几年”—— 为了这个目标,他多年来坚持早睡早起,每天清晨会在庭院里做简单的伸展运动,饮食上也格外注意清淡。

可惜这个心愿未能实现。2024 年国庆期间,杨振宁迎来 103 岁寿辰,好友王宫保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寿宴照片,却未出现杨振宁与翁帆的身影;后来王宫保补发了一段杨振宁写书法的视频,眼尖的网友发现,视频里的书法纸样式、背景陈设,与几年前的旧照高度相似,由此推测他当时的身体状态已不太理想。此前曾流传过他离世的谣言,虽被及时辟谣,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外界对他健康状况的担忧。

疑问二:情感过往,是一往情深还是英雄惜美人?

杨振宁的情感生活,曾在过去二十余年里引发诸多讨论,但梳理他的人生轨迹会发现,这份感情始终围绕 “真挚” 二字展开,并无复杂纠葛。

16 岁时,杨振宁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彼时的他已是师生眼中的 “物理天才”,情思也早早觉醒。他的父亲杨武之是联大数学系教授,班上有位名叫张景昭的女学生,聪慧温婉,杨振宁对她暗生情愫。那段时间,他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学堂外的老槐树下等候,只为能与张景昭偶遇,说上几句话;偶尔能帮她解答数学难题,都会让他开心一整天。但随着学业推进、各自奔赴不同的人生轨迹,这段青涩的暗恋最终无疾而终。

1949 年,27 岁的杨振宁在普林斯顿一家装修简约的中餐厅里,意外遇见了杜致礼 —— 这位曾在西南联大附中听过他讲课的学生,彼时刚到美国留学。异乡的熟悉感让两人迅速拉近距离,从学术聊到生活,渐生情愫。1950 年,他们在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的见证下举行婚礼,婚礼简单朴素,仅邀请了几位好友,没有奢华的排场,却满是温馨。此后半个多世纪,杜致礼始终是杨振宁最坚实的后盾:她放弃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全身心在家相夫教子,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杨振宁深夜研究时,她会默默端来一杯热牛奶,陪他直到工作结束。这份相濡以沫,成了杨振宁科研道路上的重要支撑。

杨振宁走了,伴随在他身上的3个疑问,也该解开了

2003 年,杜致礼因病离世,81 岁的杨振宁陷入巨大的孤独。他常常坐在家中的沙发上,翻看两人过去的照片,久久不愿起身;偶尔与朋友见面,也会不经意间提及 “家里空荡荡的,少了个人说话”。直到有一天,他对好友坦言:“我想找个人一起过日子,不想再一个人孤单地走下去。”

2004 年,杨振宁与翁帆结婚的消息引发热议 —— 当时翁帆 28 岁,比他小 54 岁。外界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但杨振宁始终平静:“现在大家或许不理解,但三四十年后,人们会觉得,我们的婚姻是一段美好的罗曼史。” 两人的相识早有渊源:1995 年,杨振宁夫妇受邀出席汕头大学举办的华人物理学大会,翁帆是当时负责接待的学生,她的细心与礼貌给杨振宁留下深刻印象;此后每逢节日,翁帆都会写信向他们问候,字里行间满是尊敬。2003 年杜致礼去世后,翁帆的信变得更频繁,从学业困惑聊到生活感悟,慢慢成了杨振宁晚年的精神慰藉,最终从朋友发展为恋人。

婚后的 21 年里,两人的生活低调而和睦。杨振宁会带着翁帆去他们初遇的汕头大学校园散步,会在周末牵着她的手去山顶看夜景,待城市灯火亮起时,轻声聊起过往的故事;翁帆则成了他的 “全能助手”—— 帮他整理科研资料、翻译外文文献,还利用空闲时间攻读了两个博士学位,从物理学跨界到教育学。面对外界 “翁帆图钱财” 的揣测,杨振宁从不辩解,只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翁帆让我的晚年生活变得充实,她的努力和独立,让我很欣慰。”

杨振宁走了,伴随在他身上的3个疑问,也该解开了

疑问三:“遗产” 如何分配?精神财富远胜物质

作为世界级科学巨匠,杨振宁的物质财富自然引发关注 —— 诺贝尔奖奖金、多年科研经费、著作版权等,累积起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2017 年曾有传言称,他已制定遗产分割方案,现金与房产归与杜致礼所生的三个子女,翁帆仅获得北京某别墅的居住权。对此,杨振宁的助理第一时间辟谣,明确表示 “相关内容完全是恶意捏造,没有任何事实依据”。截至目前,无论是杨振宁的家人还是翁帆,都未公开具体的遗产分配细节,外界也逐渐明白,这份隐私理应得到尊重。

相较于物质遗产,杨振宁对翁帆的 “未来安排” 更显温情。早年间,他曾陪翁帆去医院进行冻卵,坦诚地说:“我年纪大了,不能再给你一个孩子,但绝不能断了你当母亲的可能。” 他还在与好友的私下交谈中提及,若自己离世,希望翁帆能重新寻找幸福:“她还年轻,不该被一段婚姻束缚一辈子。”

而杨振宁真正留给世界的 “遗产”,远非物质所能衡量。上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交换委员会(CEEC),旨在为中国学生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为了筹钱支持这个项目,他曾顶着高烧去唐人街演讲,用自己的影响力动员华人企业家捐款;项目运行期间,共有数百名中国学生通过 CEEC 赴外深造,其中不乏后来的中科大校长朱清时、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等学界领军者。

杨振宁走了,伴随在他身上的3个疑问,也该解开了

回国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中国物理学界的建设,参与筹建了 60 多个顶级物理实验室,从选址到设备采购,都亲自参与讨论;他还经常走进高校讲堂,给学生们讲物理史、科研方法,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年轻人 “别怕挑战,中国的物理学需要你们”。中科院院士莫伟曾在信中写道:“华人科学家中,有两个人是完全不计私心、一心希望中国好的,一个是杨振宁,另一个是李政道。” 作家卓可也评价:“能与杨振宁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这份幸运,不该被忽视。”

近日,清华大学物理馆前摆放了许多师生献上的白色菊花,馆内的 “杨振宁科研成就展” 仍在对外开放,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他当年推导 “杨 - 米尔斯方程” 的手稿,字迹工整,公式旁还标注着修改痕迹。偶尔有学生驻足观看,轻声讨论着那些改变物理学进程的理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手稿上,仿佛这位科学巨匠从未离开,仍在陪伴着中国物理学的未来。

杨振宁走了,伴随在他身上的3个疑问,也该解开了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