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一头喂不饱的狼,中国援助其24年,该国史书对此却只字不说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05日 02:35 3 cc

世事其实挺难说得清的。你以为自己给了人一碗热汤,等着收获一点暖意和感激,结果人家转头对着你冷脸,甚至还时不时挑你的刺。这种滋味,生活里做过热心肠的人可能体会过。在国家之间,也是差不多的道理。你或许很难想象,有个国家从中国这里整整接过二十四年几乎不计回报的无偿扶持,最后非但没有一句“谢谢”,甚至在自家史书上一字未提,还反手和中国针锋相对。最让人纳闷的是,这个国家变脸变得飞快,叫旁观的人一个个都嘀咕:到底国与国之间的信任、情分,能维持几年?失望感,这事儿一点儿也不新鲜。

一头喂不饱的狼,中国援助其24年,该国史书对此却只字不说

其实,那时候的中国自己也不宽裕。中国五六十年代,温饱都难保,三年自然灾害下许多人家都省吃俭用。但中国却偏偏愿意另辟蹊径,哪怕家里米袋见底,都要为朋友分一口粮。要说动机,有理想主义成分,也有现实考量——想要在全世界多几个朋友,多个声援者。这道理,放在当时那种动荡的国际局势里,谁都能理解。只不过有时候,热情就像卖豆腐的大婶,别人过来讨价还价,还不见得念你的好。

说回那一拨中国援助,覆盖面可真的不小——从朝鲜半岛到非洲到东欧,再到巴尔干半岛那个小不点国家高调亮相。中国送去的,不只是粮食和钱票子,还有技术员、一车车的设备,甚至有几十斤重的机械、成套的化工厂设备,让对方原地起高楼装生产线。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即便国内满街都是排队买粮的队伍,中央还是批给了数百吨的小麦和棉花,发船远渡,送到那个遥远的欧洲小国——阿尔巴尼亚。这事要搁今天,怕是很难让年轻人相信。

一头喂不饱的狼,中国援助其24年,该国史书对此却只字不说

光说钱还不够直观。当年中国为阿尔巴尼亚修水泥厂、化肥厂、电站,派出了一大批赚“苦钱”的工程师。有人后来回忆,睡在外国陌生的工地上,晚上蚊虫飞舞,电力不稳,机械时不时罢工,连个像样的伙食都找不着。可他们咬着牙硬是把项目干出来了。每当水泥厂投产时,外国工人和中国技术员一块儿鼓掌,气氛挺像咱们家乡公社大会。阿尔巴尼亚自己的领导人霍查亲自带队视察这些由中国人修起来的大厂房,嘴上是感激,脸上却往往只露出一丝微笑,更多时候像是在权衡点什么。这种细腻的尴尬气氛,懂行的人一看便知:礼数周全,却掺着利益和算计。

乱世里交朋友,背景复杂得很。有些人羡慕阿尔巴尼亚,地处要紧地带,按理说本可左右逢源。以前他们和苏联好着,分得不少好处。可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苏联跟南斯拉夫关系突然转暖,阿尔巴尼亚立马成了弃子。苏联援助急刹车,霍查团队差点坐不住,一边生闷气,一边四下找救火队员。中国这会儿正需要叫劲苏联,一拍即合,关系一下子热得快冒烟。阿尔巴尼亚于是挟中苏矛盾自重,舆论里夸中国是“真正的桥梁”,背后对苏联则是甩脸子。

一头喂不饱的狼,中国援助其24年,该国史书对此却只字不说

那阵子,中国真的拼了。对阿总援助折合90亿人民币,这数字要知道,彼时中国GDP还没几千亿。说句俗话,真是将自家锅碗瓢盆都挖出来帮阿尔巴尼亚添柴火。有些东西,自己用都舍不得,还硬生生割下来送给对方。可对方嘴上再三许诺“兄弟般友谊”,转过年再提需求时,口气就变了。

后来,有中国谈判人员回忆那些磋商场面,印象最深的不是英语硬碰硬,而是阿尔巴尼亚代表团的胃口越来越大,“你们有的我们也要,没有的最好也想法给我们造一个”,一度开出了“无限量供给”的清单。就好像小时候过年串亲戚,原本送的是一挂糖果,结果亲戚家一开门,清单都写好了,上面连电视机和最新型号的缝纫机都敢要。中国人讲礼尚往来,但遇到这种大手大脚的亲戚,也会头疼。项目越谈越多,技术规格越提越高,不给还不好意思。到最后一段时间,双方饭桌上的气氛,热闹是假,冷静思考才是真。

一头喂不饱的狼,中国援助其24年,该国史书对此却只字不说

纸包不住火。到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已经“长大成人”,手头宽裕点,情绪也不再客气,偶尔还在国际场合上对中国提出批评。中国当时的外交系统内部,有人为此连夜开会。国内朋友圈子里也议论:咱们憨厚了一把,到头来反而成了“傻大哥”。

再仔细看看阿尔巴尼亚的教科书,倒真叫人心寒。他们国家的孩子翻遍现代史,几乎找不到关于中国长时间、全方位援助的只言片语。相反,却添上了很多自力更生、自我奋斗的叙述。对于中国几乎脱了半身皮的付出,居然全无痕迹。这种选择,可能是出于政治需要——毕竟,哪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愿意承认自己所赖以站稳脚跟的那些年,其实紧抱着别人的大腿。但这种“选择性遗忘”,讲真,多少让人寒心。

一头喂不饱的狼,中国援助其24年,该国史书对此却只字不说

最后,中国也明白过来了。大国做援助不是做“冤大头”,关系好时多些体谅,关系破裂时转脸快,干脆利落。放眼国际,信任也好,感恩也罢,离了自身利益终归难长久。再后来,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慢慢调低,最后一刀切断。阿尔巴尼亚这边,不但没说感谢,反倒在联合国里多次“批评中国人搞大国沙文主义”,甚至用自己的影响力给中国抹黑。这一下,让最早几十年交情付之一炬,两国的群众都冷了大半截心。

要说失望、窝火,中国那时也有。但折腾一圈下来,倒让中国交了学费——不是所有感情都能换来善意。外交这种事,比的是定力、势头,还有谁看得更长远。自那以后,中国慢慢学会换个姿势交朋友、做合作,逐渐收敛“无条件好心人”的豪情,多考虑彼此利益。久而久之,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角色转向更成熟,也不再期待单边的感激。毕竟,关系和情分也得有底线不是?

一头喂不饱的狼,中国援助其24年,该国史书对此却只字不说

不过转念一想,这种经历其实也是生活常态。邻里之间、朋友之间,或多或少都有过“付出未必被珍惜”的时刻。只是大国博弈,代价大得惊人罢了。

还有一件闲事不妨唠叨。那时中国派往阿尔巴尼亚的工程师中,有人回过头还念叨一句:“我们帮他们造过厂、开过矿、修过路,我一辈子都记得巴尔干那片黄黄的土地。”你看,记得的人,总是有情有义。忘记了的,或许只是因为眼前有了别的选择。

一头喂不饱的狼,中国援助其24年,该国史书对此却只字不说

谁也说不清下一次类似的故事什么时候再发生,只是,这种世情冷暖,总得有人愿意先踏出一步;也总得有人愿意认账,不给对方留下尴尬与寒心。这条道,走过了才能明白。有的道理只有用真金白银砸过,才能彻底记住。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