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北京哪个节气最热?

十大品牌 2025年07月23日 09:42 5 admin
北京哪个节气最热?

《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

作者:宋英杰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25年7月

秋之疆域扩张幅度最大的节气时段

大暑节气日,夏的领地达到鼎盛,占据约600万平方千米。冬的地盘仅有其十分之一,这也是什么节气都难以撼动的常冬区。而在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区域,大暑时节将全面完成春秋更迭,春逐渐退出季节版图,所以大暑是秋之疆域扩张幅度最大的一个节气时段。

如果仅仅对比气温,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其实相差无几。那为什么一个叫小暑,一个叫大暑呢?差别就在于湿度。正如古人所说,“土润溽暑”,《易纬通卦验》对此的解读是:“暑且湿。”意思就是湿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高温、高湿的桑拿天。因此“大暑前后,衣衫湿透”。

谚语说:“大暑到,树气冒。”溽暑,便是那种湿漉漉的闷热。湿气,好像是从地里、树上冒出来的。热,则由干热的“烧炽”变成湿热的“蒸郁”,换句话说,原来是火辣辣的干热,大暑时节变成了汗津津、黏腻腻的湿热。

北京哪个节气最热?

大暑二候·土润溽暑。

明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天气又湿又闷,让人感觉脏气弥漫,所以这种湿热,也被称为“龌龊”。

“热带夜”,是指日最低气温≥25℃,如同身处热带的闷热日子。在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暑时节的热带夜最多。

而随着气候变化,“热带夜”的增幅远超高温日。与1951—1980年气候期相比,2011—2020年北京的年均高温日增加了七成,而“热带夜”增加了7倍。

北京哪个节气最热?

明代周臣《水亭清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季的“土润溽暑”达到极致

说起北京哪个节气最热,要说高温日最多,是夏至;要说平均气温最高,是小暑,要说“热带夜”最多,无疑是大暑!

按照夏九九歌谣,由小暑到大暑,是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到“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是人们天当房、地当床、数着星星盼清凉的时候,也是人们最有宇宙观的时候。

现在,网友也有对天热时睡觉的吐槽:“这哪儿是凉席呀?这明明是电热毯嘛!”

大暑时节,正是夏季的“土润溽暑”达到极致的时候。“旱云飞火燎长空,白日浑如堕甑中”抱怨的只是白昼时分。大暑时节白天热,晚上也热,是“溽暑昼夜兴”的暑热,暑热的最高境界。

中国气候中的“雨热同季”中的雨,也包括台风雨。天气最热的时段,也是台风登陆最多的时段。1949—2021年,台风登陆数最多的节气前五位依次为大暑、处暑、立秋、小暑、白露。

我们再看看台风主要的登陆时段(芒种至寒露时节)台风登陆数的地域分布。登陆台风最多的大暑时节,台风最“青睐”的是广东、台湾、福建。

但随着气候变化,夏至、小暑时节降水量增多,而大暑时节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蒸和煮的特点,一是加水,二是扣上锅盖。

北京哪个节气最热?

大暑一候·腐草为萤。

盛夏时节,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好像一个大锅盖,把大家都严严实实地罩在里面。炎炎烈日之下,如果缺水了怎么办?“大雨时行”,盛夏时不时地会来一场热对流降水,能够稍微缓解高温。

用唐代诗人权德舆的话说:“三伏鼓洪炉,支离一病夫。”人在伏热面前,宛如一介病夫。躯体“倦眠身似火,渴歠汗如珠”,心神“悸乏心难定,沉烦气欲无”。唯一的办法是期待降雨,“何时洒微雨,因与好风俱”。

但即使有降水,也往往难消暑热,“时暑日烈,其水之热如汤”,有雨水反而像是往热锅里又加了一遍水。

曾经有网友问:“为什么气象台发布暴雨预警,同时还发布高温预警?”

另一位网友答:“可能下的是开水!”

小暑、大暑谁更热?

北方地区,大家还经常争论小暑、大暑谁更热,因为大暑时节,北方进入雨季,所以气温反倒没有小暑的时候那么高了。但在南方地区,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大暑是无可争议的高温冠军。而且现在的高温,是那种提前开始、延后结束的“超长待机”的高温。

大暑是全国高温预警最多的节气时段。

人们往往觉得长江边无暑气,很凉快,正如宋洪适《渔家傲》曰:“六月长江无暑气。”这让人误以为这里几乎没有酷暑。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杨万里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人们,“人言长江无六月,我言六月无长江”,因为“日光煮水复成汤”。

北京哪个节气最热?

节气时段全国高温预警数。数据为2016—2022年平均值,数据来源: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长江沿线的著名“火炉”,哪个节气“火”最旺呢?结果都是大暑。

宋代诗人梅尧臣写道:“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盛夏时节,真是热得无处逃避。柴能燃出火,汤能熬成膏。鸟都嫌弃自己的羽毛,兽也嫌弃自己的皮毛。在古人看来,“寒犹可御,而暑不可避”。

酷热如此,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穿衣指数”都快降为零了。李白《夏日山中》云:“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白居易《竹窗》云:“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所以,大暑时节如果还能保持衣衫干爽,服饰整洁,特别值得点赞!

谚语说:“伏天无君子。”伏天把人热得已经顾不得衣冠,顾不得那么多的风度和礼数了。真是“大暑龌龊热,伏天邋遢人”。当然,天气可以龌龊,但人最好不要邋遢,至少不要把天气当作邋遢的理由。

我们常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但一般人体验到的只是“上蒸”,农民们感受到的才是“上蒸下煮”。因为“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民们站在水田里,就像站在一锅热汤里。下面被热汤煮着,上面被热气蒸着,汗流得像被水泼了一样。而且人们还觉得大暑就应该是这样的天气。

北京哪个节气最热?

元代刘贯道《消夏图》,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明代《农政全书》汇总了盛夏理当炎热的各方说法:谚云:“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老农云:“大抵三伏中正是稿稻天气,又当下壅时最要晴。晴,则必热故也。”

《月令》云:“季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正此谓也。”

不是农民们不怕热,而是因为秧苗们怕不热,因为“大暑不暑,五谷不鼓”。而且,人们发现“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反正早晚都要热,那还是在秧苗们长身体的时候热一点吧。相比之下,农民们对盛夏的酷热反倒有着一份淡定的理性。

当然,大暑时节北方进入雨季之时,南方人民却更渴望雨水,正所谓“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对此,《农政全书》也做了一番解读:“夏秋之交,稿稻还水后,喜雨。谚云:‘夏末秋初一剂雨,赛过唐朝一囤珠。’言及时雨,绝胜无价宝也。”

我们常将四季分明作为优越的气候禀赋,但夏热冬寒的鲜明四季,尤其雨热同季的盛夏,造就了中国古人的坚韧。气候的张力锤炼了意志力,中国人在大开大合的气候中生生不息。

注:本文选自《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较原文有删节修改。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宋英杰

摘编/何也

编辑/罗东

导语部分校对/柳宝庆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