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李在明押注728万亿韩元,赌上了韩国的国运与历史机遇

排行榜 2025年11月06日 20:36 1 admin
李在明押注728万亿韩元,赌上了韩国的国运与历史机遇

文|郑博源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



韩国总统李在明近日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说,公布了其就任总统以来的首份正式预算案。


一言以蔽之——他准备用728万亿韩元,为韩国买下“国运与历史机遇”。


这份总额高达728万亿韩元(约合3.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1%的“超级预算案”,以“人工智能突破”、“研发创新赋能”、“国防实力提升”为三大支柱,被视为韩国政府在全球科技变革与地区安全格局重塑下的一次集中押注。


从总体来看,这份预算案既是经济政策文件,也是政治宣示,反映出韩国政府希望在“AI时代”与“安全竞争”双重议题中重塑国家竞争力的意图。然而,这种大规模财政扩张与战略冒进背后,也潜藏着技术依赖、财政负担与地缘风险的多重挑战。

李在明押注728万亿韩元,赌上了韩国的国运与历史机遇


【预算背景:转型焦虑中的战略抉择】


韩国目前正处于国际贸易秩序重构与人工智能技术革命的交汇点,产业升级与国家安全的双重压力同时显现。尽管此前“非法戒严”风波带来的经济阴影逐步消退,股指突破4000点、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1.2%,显示出一定复苏势头,但AI驱动的全球产业转型浪潮已势不可挡。


李在明在国会演讲中直言,前任政府削减研发预算的做法“导致韩国在技术竞争中失去先机”。他警告称,AI时代的延迟可能意味着“整整一代人的落后”。


这种强烈的危机论调折射出韩国的结构性焦虑: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全球供应链重新布局的背景下,韩国一方面渴望在高端科技领域追赶世界领先水平,同时又担心被锁定在中低端制造与代工环节。


因此,这份预算案不仅是经济振兴计划,更是一场围绕“安全—发展”双主线的战略回应。韩国政府希望借此在技术创新与国防自主两条轨道上实现“突破性重构”,以此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李在明押注728万亿韩元,赌上了韩国的国运与历史机遇


【AI领域“三倍投入”:追赶全球强国的野心与风险】


人工智能被视为此次预算案的核心,体现出韩国力争跻身“全球AI三强”的野心。2026年,韩国AI相关预算将达到10.1万亿韩元,是2025年的三倍以上,被称为“迎接AI时代的第一份预算”。


具体来看,预算中的2.6万亿韩元将投向AI在公共服务和重点产业的落地应用,涵盖福利、就业、税务等民生领域,以及机器人、汽车、半导体等制造业的AI化转型,推动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另有7.5万亿韩元用于AI人才培养与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五年内培养1.1万名高端AI人才,通过定制化教育覆盖各年龄层国民,以实现所谓“全民AI化”目标。


与此同时,韩国政府计划直接采购1.5万块高性能GPU芯片,提前达成3.5万块的配置目标。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也承诺向韩国供应26万块最先进芯片,为民间企业提供关键硬件保障。这一安排既显示出韩美在科技领域的协作关系,也暴露了韩国在AI产业链中的硬件依附性。


笔者认为,韩国虽然试图通过“硬件采购—制造应用”形成互补格局,但事实上仍难以摆脱对美技术生态的高度依赖。特别是在全球芯片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这种单一供应链结构可能成为韩国AI产业的最大隐忧。

李在明押注728万亿韩元,赌上了韩国的国运与历史机遇


此外,韩国还计划未来五年内投入6万亿韩元研发“物理AI”技术,即将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期在“技术+制造”双轮驱动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这种路径或许能帮助韩国在中美竞争夹缝中开辟一条相对独立的技术路线,但其成效仍取决于研发体系的持续性与产业化能力。


【研发与国防深度绑定:在自主与依附之间】


除AI外,国防与研发的双重加码是此次预算案的另一大亮点。两者通过AI技术的融合被打造成“科技—国防—产业”的闭环生态,体现出韩国强化自主防卫能力的政治意图。


2026年,韩国国防预算将达到66.3万亿韩元,同比增长8.2%,是2019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占GDP比重预计达2.42%。这部分预算主要用于常规武器系统升级与军队智能化转型,核心目标是推动AI在指挥系统、无人装备及防御体系中的全面应用,建设所谓“智能军队”。


从国际关系角度看,这一举措释放出多重信号。它既是在回应美国长期施压盟国“提高防务支出”的要求,通过增加军费以稳固韩美同盟关系;也体现出韩国推动“国防革新4.0”计划的意图,试图以无人机、AI指挥系统等新技术弥补智能战力短板,增强军工自研能力。


同时,韩国希望借助AI技术带动防卫产业升级,把军工制造业打造为新的出口支柱,为跻身所谓“全球四大军工强国”铺平道路。


李在明在演讲中再次强调“恢复战时作战指挥权”的决心,称此举关系“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但从地区安全角度看,这一表态无疑具有敏感性:在东北亚安全结构高度复杂的背景下,韩国强化自主国防与调整对美依赖的举措,可能引发地区安全认知的再平衡,也为中日韩三边关系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李在明押注728万亿韩元,赌上了韩国的国运与历史机遇


【机遇与风险并存:财政与地缘的双重压力】


韩国此次预算布局在方向上契合了全球产业竞争的核心赛道——AI与国防的融合。但在机遇之外,更大的考验来自财政可持续性与地缘博弈的双重压力。


首先,财政风险不容低估。预算总额大幅上升意味着政府将依赖更高规模的国债发行。预计到2026年,国家债务将突破1400万亿韩元,占GDP比重达51.6%;若照此趋势增长,四年后或达1789万亿韩元。这一水平将推高融资成本,对韩国主权信用评级与未来财政空间构成挑战。


其次,政策落地面临现实瓶颈。韩国在AI与国防技术融合领域仍存在高端人才不足、核心算法与基础研究能力薄弱等问题。即使预算规模庞大,如何将财政投入有效转化为实际产业竞争力,将考验政府执行力与科研体系协同效率。


第三,复杂的是地缘政治风险。韩国在AI硬件方面对美国企业依赖明显,而在半导体制造与军工出口上又与中国市场存在密切经济关联。一旦中美科技与安全竞争进一步加剧,韩国可能再次被迫“选边站队”,陷入难以平衡的战略困境。

李在明押注728万亿韩元,赌上了韩国的国运与历史机遇


【韩国“AI强国梦”的现实考验】


总体来看,韩国2026年预算案不仅是一份财政规划,更是一场政治宣示。李在明政府试图以AI为引擎、以国防为支点,重塑国家竞争力框架,在全球科技变革和安全格局调整的浪潮中抢占先机。


然而,这一路线同样伴随着高度的不确定性:技术层面过度依赖美国,财政层面债务负担沉重,安全层面则在“自主”与“同盟”之间反复摇摆。韩国希望通过“高投入”换取“高自主”,但这种模式能否真正实现结构性突破,仍有待实践检验。


可以说,韩国的这场“AI+国防”战略转向,不仅为区域科技竞争格局注入了新的变数,也反映了中等国家在地缘政治与技术革命的夹缝中,如何寻找平衡的普遍焦虑。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