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心麻将输赢规律 手机打牌辅助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要的用户可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使用。...
2025-11-03 0
1945年11月,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出版。80年过去,当我们重读《长袜子皮皮》会发现,她远远领先于她诞生的时代。而许多今天的读者称,儿时阅读《长袜子皮皮》会觉得皮皮是个过于出格、不懂规矩的女孩,但长大后反而越发理解她,甚至从她身上获得了变得更快乐、更独立的力量。
长袜子皮皮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她和我们当下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当我们长大,反而更加理解皮皮?我们邀访了4位《长袜子皮皮》的读者,分享他们最喜欢的皮皮的特质和自己生活里的故事,并一起想象皮皮变成80多岁的样子。令人欣喜的是,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精神成长”的乐趣。
本文内容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10月31日专题《皮皮的力量就在我们自己身上》B04-05版。
B01「主题」皮皮的力量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B02-B03「主题」当二战结束,世界拥有了《长袜子皮皮》
B04-B05「主题」那些读《长袜子皮皮》的孩子长大了
B06-B07「主题」许许多多安全感和自由 阿斯特丽德的童话世界
B08「中文学术文摘」伦理学与法制史文摘两则1111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王铭博
小时候,我很难想象
一个小孩如何“自己照顾自己”
我第一次读长袜子皮皮是幼儿园时候,记得不是完整本的小说,而是很多篇不同作家的童话故事缩写后的集合本,叫《十八个童话女孩子》,和名字一样,是很多以女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放在一起,长袜子皮皮就包含在其中。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很新奇,因为以女孩子为主角的故事大多充满了教化和规矩,至少在小小的我看来,基本都是告诉我作为女孩子要“善良”要“乖巧”,如果触碰了一些禁忌做了错事就会被惩罚,而如果保持美丽纯洁就会得到奖励——一般是与一个面目不明的优质男性“幸福生活在一起”的结局;而皮皮完全不是这样,她调皮又独立,有自己的主见,每天没什么规矩,但是她真的很快乐又让人钦佩(力大无穷、乐于助人)。
让我印象最深的情节之一是皮皮把马骑到了教室里。因为小时候没见过马,我真的很羡慕皮皮可以有自己的马,并且对着房间想象一匹马闯进来会占多大的地方。另一个印象很深的情节是皮皮戏弄想带她去孤儿院的警察,皮皮说她可以自己照顾自己。那个年纪的我很难想象一个小孩如何“自己照顾自己”,想象了很多故事里没有的皮皮一个人生活的场景。
我最羡慕的皮皮的特征就是她力大无穷这点!小时候的我非常不擅长运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因为不想在体育课上丢脸还经常躲在教室里不出去,很多技巧性的运动更是花很多时间也不能很好掌握,所以那时一直很羡慕体育好的人。皮皮力气大又非常灵活,小时候如果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我真的会很羡慕。现在年纪大了,我也很羡慕有活力、“气血充足”的人。不过我跟皮皮应该是完全不相似的人,除了不擅长运动,我也更喜欢安静,比如在房间看书。我虽不是大人眼里的乖孩子,但跟活泼调皮也不沾边。不过反对学校老师这点我们倒是有共同之处,小学几次被找家长都是因为我私下带领同学反对某个老师,如果是皮皮的话,可能直接就骑着马把学校踏平了吧哈哈哈。
今年是《长袜子皮皮》出版80周年,被问到现在的皮皮会是什么样,我倾向于故事中的角色永远不会变老(比如名侦探柯南里的柯南这么多年还是小学生),他们会一直鲜活存在于故事舞台上。不过如果真的有80多岁的皮皮,我觉得她一定身体非常好,因为她好动又胃口好,说不定是那种平时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和气普通奶奶,但是会用一些调皮手段给坏人一些教训,维护和平与安宁。
如果去参加皮皮的生日派对,我想送给她花色可爱、有动物图案的长袜子!就跟输入法联想一样,我现在看到商场里卖的长袜子,还会想到皮皮。我想尝试一下被皮皮举起来,还想让皮皮教我骑马,应该不会比骑自行车更难吧。
Kiri(《长袜子皮皮》读者)
本文图片均为《长袜子皮皮·典藏版》内文图。图源: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皮皮隐约成了支持我
从“听话”这个魔咒中
逃走的力量之一
被采访读《长袜子皮皮》是什么感受,我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我是和皮皮的气质截然相反的人。我第一次读《长袜子皮皮》大概是2016年或2017年,印象最深的情节是皮皮进学校,跟老师对着干。我当时的心情是震惊、气愤——“哈?怎么会有以这种小孩为主角的儿童小说。”那时候的我,是跟长袜子皮皮格格不入的另一种人,所以没有办法理解皮皮。一直被教导着要乖、要听话、要好好学习,从小就做班干部,帮老师记在课堂上违纪的同学名字。而皮皮居然说不需要大人,自己一个人住,尤其是她居然在课堂上反叛老师。这几个情节实在是太让我惊掉下巴了,我觉得皮皮很过分,怎么可以不尊重老师、不好好学习呢。当时想不明白作者写这样的小说是出于什么心态。
可是我现在想起这种心情,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这八九年间我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起点在于:意识到自己不快乐。而且我渐渐发现,我不快乐的原因就在于我太听话,太乖,太信任大人,太想讨大人欢心了。想遵守的规则里不乏违拗人性的东西,正直的人没法在违拗人性和坚定真理的冲突中保持平衡。
后知后觉世界上除了值得尊重的大人和老师,也存在靠不住的、道德低下的大人和老师;除了值得信赖的道理,也有无需遵循的道理。要有自己思考出来的清晰的判断,而不是盲目遵从规则。在决定不要再盲目地讨大人欢心而是坚持自己的决定时,《长袜子皮皮》的情节、皮皮的身影没有闪过我的脑海,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觉得这本书和这个女孩给了我信心。因为读《长袜子皮皮》,潜意识里多了几粒种子,那就是“不依靠大人,独立生活”“尊重自己的感受,反抗权威”的可能性。
2020年冬天,一向懒得在大冷天动弹的我心血来潮去了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参加林格伦传记电影《关于阿斯特丽德》放映的活动;2023年,我去日本旅游,买下了几张长袜子皮皮的明信片;上个月在朋友家看到皮皮的玩偶,心里觉得好亲切……这都说明,尽管这些年间我没有重读《长袜子皮皮》,皮皮在我心中的形象与位置也已经悄然变化。这个和我的个性完全不同、曾经被我讨厌的小姑娘,隐约成为了支撑我从“听话”这个魔咒中逃走的力量之一,是使我从不快乐变得快乐的救星之一。
因为接受这个采访,最近重读了《长袜子皮皮》。我惊讶地发现,当年没有注意到或者后来遗忘了皮皮的现实处境:她没有妈妈也没有爸爸,不得不独自住在破旧小房子里。她那一身奇奇怪怪的衣服、翘起的辫子,都是她缺失家庭庇护的证明。但生长在这样环境里的皮皮,没有沉湎在悲伤里,也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发现了自己的神力,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判断生存,活得很快乐。已经长大独立的我,重读这本书时感觉热血沸腾,因为:皮皮是对的,我崇拜皮皮!
我尤其喜欢“儿童之家”那一段。警察觉得一个年幼的小姑娘自己住不行,想把皮皮送进儿童之家。皮皮说:我是个儿童,这是我的家,这儿就是儿童之家。读到这里,我有很多额外的感慨,写童书的人、出版童书的人、养育孩子的人,大家都在认真思考“儿童应该是什么样的”,其实儿童就像皮皮说的:我是儿童,儿童就是我。我们反倒应该思考:在思考“儿童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时,我们是不是把成年人和社会的需求凌驾于儿童这一真实存在之上了。
想到这本书已经出版80周年了,更觉得简直是奇迹,感谢80年前就“不太听话”的林格伦女士。至于皮皮,我想象不出她成为老太太的样子,这个天生神力的小姑娘就算到了80多岁,应该也还是长袜子皮皮的模样。或者跟《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的苏菲一样,皮肤像老太太,内里还是那个小姑娘,不管是什么模样,衣服一定还是我们熟悉的那套衣服。我觉得皮皮就应该有这种神力。
敏敏(《长袜子皮皮》读者)
《长袜子皮皮》内文。
我希望能像皮皮那样,
把自己和身边的人都照顾得很好,
给别人带来惊喜与快乐
我出生于1999年,正好是《长袜子皮皮》被引进中国的那一年。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很小,应该是刚刚能独立阅读的时候。虽然我已记不清当时的具体感受,但那幅皮皮举起一匹马的插画永远留在了我心里。收到这个选题时感觉很开心,有了充分的理由与动力重新阅读这本儿时心爱的读物。阅读的时候也在识别哪些是我印象最深的情节。
我发现和我对其他小时候读的书的记忆一样,与其说具体的情节,我对“物件”的描述记得尤其深:杜米和阿妮卡得到的镶嵌着珍珠贝母和绿宝石的礼物,阿妮卡的“次等的漂亮衣服”,皮皮买的“十八公斤糖果”,阿妮卡在霍屯督拾到的“又大又美丽的粉红色珍珠”。我想,这与婴幼儿纸板书里大量呈现日常物品的做法其实是一个原理——孩子们总是要从具象的、可触的部分开始认识世界。即便是如今成长于电子时代的孩子,大概也依然会对那些可以看见、摸到的东西怀有一种天然的依恋吧。回顾我童年的阅读体验,我觉得越是细致的物件的描写,越可以勾起我鲜明的想象,留下更深刻的记忆。
读到最后一章《长袜子皮皮不愿长大》时,我忽然很感慨。哦,皮皮——不论当年第一次认识你的我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今的我已经“长大”了。
我希望能像皮皮那样,把自己和身边的人都照顾得很好,给别人带来惊喜与快乐。作为一个外倾型的人,我这几年越来越意识到自己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得能量,也希望能把这种能量再回馈出去。在这些方面,我觉得自己确实随着年龄渐长、更有能力支配自己的生活而有所进步。同时,我也想要既能带领朋友们做有趣的事情,也能学会拥抱孤独。我也和皮皮一样,曾经有过跨越大洲的独自旅行。现在回想起来,即便显得勇气充沛,也终究是带有一些寂寞的,也会更喜欢和朋友、家人一起的旅行。在“接受孤独”这一点上,我似乎一直做得不够好。
在书的最后一段,阿妮卡和杜米从窗外望向皮皮的厨房,觉得她“看上去孤零零的”:“‘要是她往这里看一眼,我们就跟她使劲儿招手。’杜米说。可是皮皮还在用做梦一般的眼睛看着前方。她把灯熄了。”
皮皮那种与自己独处时的满足,让人觉得她不需要回望,不在意她有没有“被看见”。她生活在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不依附也不取悦。这份自由让人羡慕,但我可能永远做不到那样。如果有朋友愿意远远地向我招手,我会加倍用力地挥手回应。
另外,我也真的很羡慕皮皮的力气。女性保持力量的重要性,好像是这几年才被重新认识的。我要努力成为一个有力气的女人!
前段时间,珍妮·古道尔去世了。像很多人一样,我也看了许多她的视频。我想,八九十岁的皮皮,大概就会像她那样——红头发变成同样闪光的白发,依然绑着两根粗辫子,眼神明亮,站在椅子(或马)上对大家讲话——那样才能让后排的人也听见、看见。她仍然会妙语连珠,用幽默带着一丝讽刺。
皮皮和珍妮·古道尔身上,都有一种“出世又入世”的气质。她们了解世俗世界的规则,也知道如何运用——皮皮懂金币和珍珠的价值,懂什么人、什么事配得上她的慷慨;珍妮明白,为了保护黑猩猩,她必须走上公众舞台。但她们都不被这些所束缚,能自由来去。因为对她们来说,真正的富足来自物质之外。她们身上都散发着对生命与生活的热忱。正如皮皮说的:“只要心是热的,心脏在跳动的人就不会觉得冷。”
这次我十几年后重读皮皮,因为人在国外,所以用了微信阅读。感慨的有两点,一是微信阅读收录的版本还是我当年读的纸质书版本,是记忆中的蓝黄撞色封面,上面印着扎着两个大辫子的红头发小女孩的插画——我还记得那本书是硬壳的呢!另一点是,因为微信读书可以看到别的读者的划线和评论,所以另有一番乐趣。有两次,我看到评论里把《长袜子皮皮》和我最珍爱的成长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进行了对比,发现了类似的表达。啊,我真的很开心,仿佛是一次线上的小小书友会(虽然书友并不互相认识)。从小学到成人,我在人生的每个阶段读《布鲁克林有棵树》,都会从中找到共鸣和参照,也因此获得一些力量。所以,我会很想郑重地把《布鲁克林有棵树》送给她!
虽然皮皮的识字能力堪忧,但是如果我说这本书是关于生活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布鲁克林,一个叫弗兰西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应该也会感兴趣吧?我觉得皮皮不会拒绝一个真心的礼物。
子葭(《长袜子皮皮》读者)
皮皮“与众不同”,因为她跳出了成年人给孩子们设定的条条框框
我童年生活在农村,当时能接触到的童书非常有限,并没有听说过《长袜子皮皮》。直到工作后,我才真正了解到林格伦和她的代表作《长袜子皮皮》。在正式阅读之前,我已经对这本书有了一定了解:我知道主人公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叛逆”女孩,也了解到作品在问世之初曾引发不少争议。为什么一个看似充满“行为问题”的孩子,能赢得全世界儿童的喜爱?她身上究竟有哪些独特的魅力?带着这些思考,我才开始读《长袜子皮皮》。
然而当我用一个下午沉浸在这个故事中时,从读到皮皮的爸爸是黑人国王、妈妈是天使的那一刻起,我发现自己已然卸下了成年人的审视目光,完全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跟随着这个与众不同的小姑娘一起交朋友、去冒险、逛市集、“扶危济困”、助人为乐,仿佛重新度过了一次童年。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皮皮哪里是什么问题儿童?她分明是个聪明善良、勇敢真诚的女孩。她的“与众不同”,仅仅是因为她的行为跳出了成年人给孩子们设定的条条框框。
读完故事,我不禁想:如果童年时就读过皮皮,或许我会更自在地在田野里打滚,更坦然地在雨后和弟弟去水渠抓泥鳅,更早学会骑自行车……这并非说我的童年不快乐,但若有皮皮的陪伴,那些小心翼翼的快乐应该会变得更加畅快淋漓、更加刻骨铭心。如果说第一次阅读最深的感受,那或许是遗憾——遗憾未能在童年就遇见这个精彩的朋友。
皮皮的每个故事都令人难忘,但《皮皮接待小偷拜访》的故事尤其打动我。深夜两个小偷潜入维拉·维洛古拉时,皮皮非但没有害怕,反而邀请他们一起跳舞。作为拥有上帝视角的读者,我明白皮皮的舞蹈游戏实则是对小偷的巧妙惩戒。但故事的结尾,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皮皮送走小偷时,给了两个小偷每人一枚金币,并说道:“这是你们体面的收入。”这个情节,堪称寓教于乐的典范。真正的教育从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孩子在沉浸式的故事体验中感同身受,进而领悟其中的真谛。这也正是林格伦作为儿童文学大师的独到与高明之处。
于我个人而言,皮皮身上那种忠于自我、勇于质疑权威的特质,恰恰是我成长过程中比较缺失的。我的童年更像皮皮的好朋友阿妮卡:循规蹈矩,认真学习,从不打闹,严格遵循老师和父母的指令。这样的“乖巧”确实让我收获了无数来自成年人的赞许,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依赖外部认可的价值取向——总需要通过别人的肯定来确认自己的价值。这种性格底色,即便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我的某些选择。
而皮皮则展现了完全不同的生命姿态。无论是拒绝入住儿童之家而与警察巧妙周旋,还是搬起木板营救被困火海的兄妹,她始终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做出最忠于自我,也往往最为正确的选择。对成年读者而言,她的故事更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处境——当我们面临抉择时,是否能够像皮皮那样,更多地坚守自己的立场?
这种体会在我成为《长袜子皮皮》的责任编辑后变得更加深刻。记得有一次,我们收到一位读者的投诉,他认为皮皮作为孤儿独自生活的设定——尤其是皮皮自己还觉得“这样很不错”——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担心孩子们会向往这种“无父无母、无法无天”的生活。
我十分感谢这位读者的监督与社会责任感,也马上反思自己是否在编辑时有所疏忽,也翻阅了大量资料。在玛卡列达·斯特罗姆斯泰特所写的《林格伦传》中,我读到——罗素曾说“童年最主要的本能特征是,希望尽快长大成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希望拥有权力意志”。我想长袜子皮皮正是孩子这种本能追求的具象化呈现。这是对孩子本真心理的贴合与尊重,而最好的教育恰恰建立在尊重之上,用充足的爱滋养孩子,而不是强势地规训与打压,他们自然能在父母的言行中学会明辨是非。允许孩子阅读皮皮的故事,本身就是教育的开始,孩子可以清楚地意识到皮皮只是故事中的特殊角色,并非普通儿童的榜样。后续我向这位读者推荐了《林格伦传》,经过沟通他也充分理解了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如今想来,这次妥善处理的读者投诉,或许也是皮皮对我的一种影响。
在我心中,80多岁的长袜子皮皮永远不会变成传统意义上的老太太,她会始终保持着小女孩的鲜活模样。她满脸雀斑,顶着胡萝卜色的硬邦邦辫子,会一直穿着一黑一棕两只不对称的长袜子,以孩子们最熟悉的小女孩形象,永远留在书页间。
如果以《长袜子皮皮》责任编辑的身份参加她的生日派对,我最想送上的礼物,是我们出版社出版的各种版本的《长袜子皮皮》。我想借这些书告诉她,在中国,有无数小朋友深深喜爱着她,更被她的故事与精神所影响。但要是切换到普通读者的身份,我会选些中国特色美食作为礼物,比如饺子、烤鸭和火锅。记得皮皮曾给过路姑娘讲过上海孩子吃燕窝的故事,读这段时我就想,一定要把这些地道中国美味推荐给她,让她感受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
至于想和她一起玩的事,那可太多了!我想跟着她学做饼干、一起出门捡“宝贝”,和她跳欢快的逍蒂絮舞,还想跟她来一场喷水比赛,把书里她做过的那些有趣的事都亲身体验一遍,那肯定特别快乐。
安今金(《长袜子皮皮》编辑)
B04-05报纸版面。你还记得最初读《长袜子皮皮》的感受吗?欢迎评论区与书评君分享。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采写:王铭博;编辑:宫照华,申璐;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
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
相关文章
(泉州开心麻将输赢规律 手机打牌辅助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要的用户可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使用。...
2025-11-03 0
(微信小程序打麻将专用神器 手机打牌辅助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要的用户可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使用。...
2025-11-03 1
(心悦填大坑详细开挂教程 手机打牌辅助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要的用户可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使用。...
2025-11-03 0
(微信麻将胡牌神器 手机打牌辅助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要的用户可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使用。...
2025-11-03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哥哥打大a辅助神器,以及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怎么才能把哥哥打大a弄成不是儿...
2025-11-03 0
(微信财神十三张拿好牌技巧 手机打牌辅助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要的用户可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使用。...
2025-11-03 0
(手机麻将怎么让系统给你发好牌 手机打牌辅助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要的用户可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使用...
2025-11-03 0
(微乐河北麻将铺牌器 手机打牌辅助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要的用户可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使用。...
2025-11-03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