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三所高校官网,已变黑白!

排行榜 2025年10月20日 05:36 3 cc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在北京去世,享年103岁。

三所高校官网,已变黑白!

那天中午,清华大学在官网把这条消息发布出来,不到几个小时,学校和与杨老师有联系的好几所高校就开始回应。午后的清华园,记者和校友陆续到了陈赛蒙斯楼前,画面很安静——有人捧着花赶过来,有人站在那儿看着楼门发呆,也有不少人只是默默地走过。校方把网站的配色改成了黑白,官方微博和公众号头像也换成了灰色,看着就让人觉得沉下来。

西湖大学也把主页换成了黑白调。公开资料里写着,杨振宁在西湖大学任董事会名誉主席。学校创办阶段,施一公曾去请教他办学的想法,杨老师当时是支持这个目标的,同时提醒要把可能遇到的困难想清楚,要大家团结。他还用开玩笑的口吻说过一句话:如果年轻三十岁,自己也愿意参与。2018年,他为西湖大学揭牌的画面还留在记录里,施一公后来把他形容成既像老师又像朋友,学术上互相认同那种关系。

三所高校官网,已变黑白!

东莞理工的首页也变成了黑白。1993年,杨老师受邀去那儿做学术报告,学校还聘他为名誉校长。从那时候起,东莞理工校内外提到他的记忆,很多都和那次讲座以及后来的一些来往联系在一起。

关于他和清华的渊源,时间线挺清楚的: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搬进清华园,童年青少年都是在这片地方度过的。1942年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书,学术道路一步步延展开去。后来出国深造,在国际学界站住脚并取得重要成就;1997年,清华成立高等研究中心,请他当名誉主任;1999年,他又以教授身份回到课堂。诺贝尔物理学奖、院士等头衔大家都知道,他在国内外学术圈的影响力很大。

三所高校官网,已变黑白!

他早年间有一句自我描述经常被提起:把自己的人生看成是一个圈,从清华出发,走向世界,最后又回到这片土地。晚年人们常把这话当作他人生轨迹的注脚,听着朴实,也让人能理解那种“走出去再带回来”的意味。对很多年轻科研人来说,这既是榜样,也是个现实的路径提示。

社交媒体上,清华的悼文措辞很克制,主要把他学术上的贡献和对祖国的牵挂写进去。校友们发了许多合影和回忆,留言里没有吵闹,反而多是细微的片段:有人还记得某次讲座他怎么点评问题,有人说在座谈会上他怎么耐心听年轻人表达。这些忆述多集中在互动的情境上——一段问答的细节、一个对年轻人鼓励的表情——比起头衔,更多是这些生活化的瞬间在被反复提起。

三所高校官网,已变黑白!

那天楼前的场景也有细节可以听清楚。有人说自己看到消息就立即赶来,路上还在想要不要带花;到了现场才发现很多人都像他一样,带着简单的花束,或只是安静地站着。媒体镜头抓到的画面不是热闹的送别,而是几束花放在台阶旁,几个人影在灯光下来回走动。校方的视觉处理让整个画面更压低了色彩,带着一种肃穆但不戏剧化的气氛。

把那些年和杨振宁有关的节点串起来,会看到很多具体的时刻。四十年代在国内读书打基础,后来出国发展并在国外的学术舞台上建立起声望;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又有几次回流的活动,像1993年到东莞理工讲学并被聘为名誉校长;1997年和1999年与清华的再联系,既有名誉职务也有回归课堂的身影;2018年参与西湖大学揭牌,在新建学府的起步期留下印记。每一个节点背后,都有讲座、座谈、照片、对话,零碎的回忆加在一起,就成了一条可追溯的人生线。

三所高校官网,已变黑白!

从这些小事里也能看到他处理学术与人际的方式。对年轻人,他常用的语气不拐弯,不讲大道理,更多是基于经验的提醒:把困难预估好,大家要齐心。说出来不复杂,但听着透着老学者的实在。施一公回忆他时提到的“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感受,也反映出一种平衡:在权威之外,还有愿意交流、愿意听的姿态。

媒体和校园的反应没有走向大张旗鼓。没有大规模的告别仪式,更多是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敬意:官网的悼文、社交平台上的合影回放、学生和老师现场的献花与默立。夜幕慢慢下来,校园的灯还亮着,网站仍是黑白,几束花安置在楼前,几个人影还在轻声交流。那些画面会留在记忆里,不需要太多言语去点缀。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