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杜特尔特有望获释?菲律宾发出第2张逮捕令,中方送给马科斯2句话

排行榜 2025年08月26日 18:41 3 cc

两张令牌,一张在海牙,一张在达沃。前总统被押往国际刑事法院,证人却在国内被追捕。镜头一转,北京递过来两句话,直指马科斯的痛点。接下来会走向哪一边?放人,还是收紧?合作,还是对抗?

8月19日。杜特尔特的律师团队把一份请求送进了海牙的办公室,请求临时前往一个没有公开名字的国家接受安置。对方给了积极回应,愿意在法院设定的条件下接收他。意思很直接,通道不是完全关死的。只要法院点头,他有机会在正式听证会前离开海牙,去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等着下一步。

同一天,菲律宾国内丢出一颗闷雷。达沃地区法院对前警官拉斯卡纳斯发出逮捕令,罪名是网络诽谤。这个名字不陌生,他曾在海牙作证,指控杜特尔特。那段证词,当年推动了案件继续往前走。如今轮到他本人被追责,节奏一下变了。

杜特尔特有望获释?菲律宾发出第2张逮捕令,中方送给马科斯2句话

一边是被告人在对外寻求空间,另一边是关键证人被国内追捕。风向没到180度转变,但风速已经加大。问题回到原点,他能不能出来?

答案不在嘴上,在两道门上。第一道门,海牙要不要开。临时释放并不是终结案件,也不是一走了之。它更像一个有条件的看管。被申请人需要承诺配合,随叫随到,不能跑,不能赖。承诺不够,保障不到位,想都别想。第二道门,菲律宾政坛怎么走。马科斯与杜特尔特家族的矛盾已经摊开。推动配合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行动,某种程度是在削弱对手。可同一家族也不是铁板。马科斯的姐姐伊梅在参议院抛出法案,反对非常规引渡,这个站位,已经很明白了。一个总统府,两种声音。斗得越深入,变量越多。

外面的海也不安静。还是8月19日,菲律宾、澳大利亚、加拿大三国海军搞了一次联合航行,地点在菲律宾西部海域。对外包装是“印太自由开放”的一环,代号叫ALON,持续半个月,内容涉及两栖作战和实弹演练。话头一转,马尼拉说这不针对任何国家。紧接着,军方发言人又表示,这类合作有助于在南海对抗中国。既想躲锋芒,又想表决心,把自己推到前线的位置上。

杜特尔特有望获释?菲律宾发出第2张逮捕令,中方送给马科斯2句话

20日的记者会上,外交部表态,国家间的军事合作要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不该针对第三方。同时强调,会坚定维护自身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就两句话,话里话外都是提醒。合作可以,有边界。不要打着演训的旗号,去制造摩擦。主权立场不会挪一步,别误会。

马科斯上台后一直在调转方向,试图在大国之间找平衡,但在南海议题上,明显靠向美、日、澳的安全网络。仁爱礁的对峙没拉住节奏,联合军演更密。这条路走得越远,和中国的空间就越窄。偏偏国内又不稳。杜特尔特案扯出司法和政治两条线,各有各的盘算。一个国家,前任和现任的矛盾尚未理清,外部又不断加码,风险一层套着一层。

回到“能不能获释”这件事,积极的一面,是第三国已经表达接收意愿,说明并非所有门都关着。再叠加国内那张逮捕令,释放出一个信号:菲律宾内部的权衡在变化,未必会把所有筹码押在配合国际刑事法院上。谨慎的一面同样扎实。临时释放要看法庭的态度,要看保障履约的具体安排。更要看被告人是不是愿意完全配合后续审理。还有政治层面的博弈,谁都知道,司法程序和政治动向,总是互相牵扯。到了关键节点,可能一页纸就能改天换地,也可能一句话就让局面归零。

杜特尔特有望获释?菲律宾发出第2张逮捕令,中方送给马科斯2句话

对马科斯来说,最现实的问题是不要把自己推上对抗的尖端。多边演习参加一下并不稀奇,把话题拉向“对抗中国”,就等于把桥给烧了。地理位置摆在这里,经济联系也摆在这里,和中国的关系一旦冷到冰点,代价是要自己承担的。外交部的两句话,不带情绪,但边界清清楚楚。合作没问题,别踩线。南海问题的争议,可以对话,可以管控,也可以慢慢来。不可能靠几次军演、几条高调的声明,就把对方的立场挪动半步。

对杜特尔特而言,眼下要紧的是配合与承诺,用程序去换空间。如果真能在听证会前离开海牙,进入那个未公开的国家,这就是一次阶段性突破。不是胜利,但能喘口气。国内那张逮捕令,会不会反过来影响海牙的判断?这个就不好下定论了。只能说,它改变了叙事,让外界看到菲国内并非铁心一条路。海牙会如何解读,还得看双方提交的材料,看风险评估怎么做。现阶段,外界能做的,就是把目光盯在程序上,而不是情绪上。

达沃的那张逮捕令,也会继续发酵。一方面,它提醒所有人,证词不是护身符,诽谤要承担后果。另一方面,它也会被解读为政治信号。会不会引发更多法律动作,会不会牵出新的案外案,需要等法院系统给出下一步文件。

杜特尔特有望获释?菲律宾发出第2张逮捕令,中方送给马科斯2句话

杜特尔特在找法律上的支点,马科斯在找政治上的支点,外部力量在找地缘上的支点。支点找对了,力量就省。找错了,越用力越危险。菲律宾既要处理前任与现任的裂痕,还要在海上避开硬碰硬的深坑,这两件事夹在一起,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每一个决定,都有人需要承担代价。选择多边演训,可以。别让它从演训变成挑衅。选择配合国际司法,也可以。别让它从法治变成工具。说到底,理智一点,克制一点,给谈判留门,给社会留路。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