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李在明刚抵美,美国就给下马威,先签3500亿文件,否则别见特朗普

排行榜 2025年08月26日 15:36 1 admin

总统专机刚落地华盛顿,现场却无红毯、无高官迎接,只见两名美方代表举着纪念币在等人。
韩国新任总统李在明首次访美,从第一分钟开始就吃了一记“下马威”几小时后,特朗普亲自开出条件,一句话定下调门:不答应就别见。外交风暴中心,博弈全面启动。

李在明刚抵美,美国就给下马威,先签3500亿文件,否则别见特朗普

飞机落地,冷场收场

2025年8月25日清晨,李在明专机抵达美国首都机场。机舱门开启,舷梯一架搭好。地面却空空荡荡。无军礼,无高官,无欢迎横幅。等在一旁的,仅有美国国会外交委员会副主席与韩国驻美大使。冷场落地,瞬间传遍韩媒头条。

李在明穿过机场走道,媒体镜头拍下他的表情。镜头中没笑容,没寒暄,没挥手。一场外交接待的基本场面,直接被抽空。

韩方工作人员试图以“特别访问”“非正式行程”解释现场安排。但挡不住韩国各大媒体齐刷刷用了“屈辱”“前所未有”“史上最低规格”来形容。外交风波未起先触礁,民众情绪发酵。韩国舆论陷入尴尬与质疑交织的混乱状态。

李在明刚抵美,美国就给下马威,先签3500亿文件,否则别见特朗普

机场风波背后,并非突发安排失误。早前几天,特朗普幕僚团队便对媒体放风,称对韩国新政府“警惕大于信任”,并表示不会为“尚未兑现承诺的领导人”动用官方仪仗资源。

李在明此访是就任以来首次与美高层直接交锋。韩方在准备阶段已强调“务实优先”,但第一步刚落地就出现这种信号,给整个访问蒙上沉重阴影。这场美韩元首会谈未开场,先跌气势。

特朗普并未在机场现身迎接,也未安排白宫公开仪式。韩方代表团被直接送往宾夕法尼亚大道一处私人会晤场所,安保封闭,无媒体开放,不设发布会,不设欢迎仪式,不设公开日程。

外界评价,这场访问从“姿态”到“调性”,已明显脱离以往韩美联盟间的标准接待节奏。李在明的外交试探,从一开始就显得步履艰难。

李在明刚抵美,美国就给下马威,先签3500亿文件,否则别见特朗普

投资承诺未落地,协议空转变敲打

7月底,美韩高层牵头签署一份框架协议,核心为双边贸易投资与能源合作内容。美方同意下调对部分韩国产品的进口关税,比例由25%降至15%。韩方则回应,将对美国追加投资3500亿美元,并保证在五年内采购美方能源总额不低于1000亿美元。外界看似协议已成,实则漏洞重重。

协议签署时未设法律文本,仅有联合声明与“意向函”,未明确投资节奏与违约条款。不少美企内部质疑这是一纸空文。**而李在明政府在国内宣传此举为“外交突破”,强调“保护韩企利益”。美方对此解读并不一致。

特朗普对这份协议的执行态度,突然在李在明落地前48小时发生转变美国财政部向韩国驻美使馆发出一份备忘录,要求韩方将3500亿美元投资以“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条款”落地,需提交国会备案草案。否则,免税政策与能源合作协议将无限期推迟。此举被韩媒解读为“先打后谈”。

李在明刚抵美,美国就给下马威,先签3500亿文件,否则别见特朗普

白宫安排李在明与特朗普的首次闭门会晤,就选在这个敏感时点。会谈中,特朗普直接递交一份“附加承诺函”,要求韩国在未来六个月内完成投资立法程序,需由总统亲自承诺不撤回该计划。若无法达成,美方将重新评估军事援助、技术转移、税收优惠三项合作安排。

这封承诺函的措辞直白,节奏紧凑。韩国代表团被要求在三日内回应。消息传回首尔,引发政界震荡。多名议员在公开场合批评美方“以协议为名行单边施压”。但李在明本人未予公开回应,只是短暂闭门会谈后立即修改原定媒体见面环节。

关键投资未获信任,协议变成试金石。这场谈判不再是如何合作,而变成谁先让步。特朗普在多个场合明确表态:若投资承诺无法执行,“总统见面将毫无意义”。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对李在明政府外交独立性的一次正面冲击。

李在明刚抵美,美国就给下马威,先签3500亿文件,否则别见特朗普

韩国代表团在24小时内紧急调阅国内投资项目统计数据,试图将一部分既有项目转化为“新增对美投资”。但美方商务部强调,须为“新增资本流入”,不得回溯原投资计划。这意味着,李在明若想兑现承诺,需额外调配国有基金或财政支持方案。

这不仅是财务问题,也是政治难题。在韩国国内,李在明的执政联盟尚未掌握绝对议席。任何追加预算或对美大型投资方案,都需国会审议通过。这份美国带来的“政治合约”,将直接卷入韩国内部权力结构。

就在双方焦灼时,韩国国内一则旧案被媒体重新翻出。内容涉及2019年某韩企在美投资项目因未获许可被退回,造成超过5亿美元损失。这成为反对派打击李在明“对美盲从”的新材料。外交变成国内战场,投资承诺变成政权试金石。

首尔街头出现多处抗议海报,写着“主权不卖”“投资不是命令”。外交部表态模糊,仅称“与美方继续就协议细节沟通”,拒绝正面回应承诺函内容。而美方则持续释放压力,不仅调整白宫后续议程,还暂缓数项军事技术交付程序。

李在明刚抵美,美国就给下马威,先签3500亿文件,否则别见特朗普

军事同盟变形,美方强推“印太责任”

8月25日中午,白宫会谈进入核心环节。安全议题摆上桌面。特朗普要求韩国在《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的基础上,承担更广泛的“印太责任”。原协议签署于1953年,主要限定在朝鲜半岛及其周边海域,美方此次提出将防御义务延伸至整个印太地区,包括南海与台海附近海域。

这一要求来得极为直接,没有过渡与铺垫。美方官员在谈判中列出一份“行动清单”,其中包括允许驻韩美军在未经韩方预先通报的情况下展开区域调动;韩军须协同参与西太平洋战区演习;以及未来若台海局势升级,韩国应表态立场,并提供间接支援。

这一轮谈判比之前的投资要求更具压力,也更具战略意味。韩国安全高层随后召开闭门会议,评估美方要求是否触碰宪法中有关军队调动及外交独立的界限。李在明在飞行途中曾表达“国防不能外包”立场,这些文件在首尔被公开后,立刻引起争议。

李在明刚抵美,美国就给下马威,先签3500亿文件,否则别见特朗普

美国对朝鲜半岛局势已有成熟部署。韩方担心,一旦将条约外延扩展到整个印太,意味着将来美国可能借条约名义,要求韩国支持其他地区军事行动,这对韩国内政权威、军队指挥权乃至与邻国关系都将带来连锁反应。

特朗普没有后退打算。会谈后白宫发言人透露,韩方如不能快速响应美方安全议题,将影响未来联合军演规模、武器装备交付与安全情报共享。换句话说,军事安全变成谈判筹码,防御合作成为战略负担。

韩国国内舆论风向迅速发生偏移。保守派人士强调“美国承压全球战线,韩方必须承担更多责任”;进步阵营则指责“将国家拖入他国冲突,损害自身利益”。李在明面临一场更复杂的议题挤压。

李在明刚抵美,美国就给下马威,先签3500亿文件,否则别见特朗普

韩军联合参谋本部在会谈次日发布简短声明,称“正全面评估区域安全形势变化带来的连锁效应”。但声明未直接表态是否接受条约扩展提议。

与此同时,美方在媒体释放背景材料,指韩国当前的防务分担比例远低于预期。特朗普在非公开场合强调,驻韩美军年均花费超过70亿美元,未来可能提高韩方分担额度至100亿美元。此数字相较当前支出增长超过三成,国防部尚未对该数字做出响应。

防务压力、区域责任、财政要求同时压顶,李在明在访问第三日被迫取消部分公开日程,转入闭门会谈与协议草案调整阶段。这场军事谈判不仅考验条约履行,更直击一国主权底线。

李在明刚抵美,美国就给下马威,先签3500亿文件,否则别见特朗普

代表团访华释放信号,中美平衡博弈再启

就在李在明在华盛顿陷入谈判泥潭的同时,另一支韩国代表团于8月24日悄然抵达北京。这次访问并未公开预告,代表团由韩国国会议长率领,递交了李在明的亲笔信。信件主旨明确,释放出恢复双边高层沟通、深化经贸合作、稳定区域局势的意愿。

这一动作并非临时起意。自6月大选落幕后,李在明即着手重新构建中韩关系渠道。他在多个场合表态希望中韩保持稳定经贸关系,不愿在大国博弈中“站错队”。而这次在华盛顿受阻,更加剧了李在明对经济支点的现实焦虑。

李在明刚抵美,美国就给下马威,先签3500亿文件,否则别见特朗普

中方回应明确。外交部发布通稿称“愿同韩方加强各层级沟通”,双方围绕新能源、芯片原材料、清洁能源开发展开新一轮技术与政策磋商。多家中企与韩企在同日签署初步合作备忘录,涉及化工、电池、AI等多个领域。

特朗普团队显然对代表团访华早有预判。会谈中一度质问韩方“是否仍愿做美国最可信赖的伙伴”。此后白宫新闻通稿删去了原定的“联合声明”字样,改为单方摘要。表面看只是措辞变化,实际已显露分歧裂痕。

李在明团队在回应中谨慎而模糊,仅称“韩方希望美中关系保持稳定”,韩美之间“并无排他性协议”。但这一平衡说法已无法遮蔽事实:双边关系信任度在下降,多边场域竞争在加剧。

白宫内部也对这类“两面下注”方式表达出焦虑。有官员透露,若韩国不能就防务与投资问题给出明确回应,特朗普将“重新考虑”今年内与韩方高层的所有峰会安排。

李在明刚抵美,美国就给下马威,先签3500亿文件,否则别见特朗普

首尔内部则处于拉锯。支持对美让步的力量集中于外交通商部和部分保守派智库,主张确保安保“锁定红线”;主张对中经济缓冲的,则来自财政部、科技部及大部分财团企业高管。

中美之间,空间狭窄;国内博弈,线条清晰。李在明此行落地吃“下马威”,几天内连遇军费、协议、区域战略三道难题。转头北京,代表团递出修复关系的信号牌。外交平衡术尚未走稳,一轮新博弈正悄然展开。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