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专访 | 檀健次:不追溯过往,也不惧怕将来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6日 17:36 2 cc
专访 | 檀健次:不追溯过往,也不惧怕将来

|作者:余驰疆 王晶晶

时隔一年,人民文娱再次见到檀健次,他依然如此忙碌。10月4日,是电影《震耳欲聋》的北京首映,檀健次当天凌晨下的飞机——他刚刚结束在米兰和巴黎的时装周工作。人还在倒时差,新片的宣传工作就无缝对接了。

尽管疲惫,但专注不减。他穿着《震耳欲聋》的T恤,上头印着片名和三个手语图示,分别代表:团结、家、爱。谈及片中角色李淇,檀健次用“灰度”二字来形容:他是一名CODA(聋人父母的健听子女)律师,本该是有声与无声世界的桥梁,却因被霸凌的经历而“怨恨”原生标签;他渴望通过名利赢得尊严,却在追逐的过程中不断失去;他从 “地摊律师” 到 “为聋人群体发声”,最终找到了内心真正的渴望……

专访 | 檀健次:不追溯过往,也不惧怕将来

· 电影《震耳欲聋》剧照。

自私与无私的角力、争取与失去的过程、现实与理想的挣扎……这些,都组成李淇的人物弧光,也是最吸引檀健次的部分。演完这部电影,他不仅对听障群体、CODA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生活也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主义,但现实世界也像影片中那样,不可能非黑即白。”檀健次对人民文娱说的,“我们一定要追寻自己心中正义的方向,去倾听那些弱小的、微弱的甚至沉默的声音。”




一场自我的救赎

作为中国首部聚焦听障群体反诈题材的电影,《震耳欲聋》既是律师李淇的个人故事,也是听障群体诈骗案中的群像写照。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但面对困境的姿态和选择,最终决定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在檀健次看来,李淇的困境有其特殊性,也有普遍性。特殊之处在于他的成长经历,生于听障家庭,因CODA身份受到霸凌。为了摆脱这份 “特殊”,他拼命向 “主流世界” 靠拢:穿西装、戴金表,把 “爬上 32 楼” 当作实现价值的唯一路径。“前期的他,更像是在一个不断为自己争取尊严的可怜人。”

同时,李淇也有每个普通人都会经历的自我拉扯。他有现实的一面,最初接下听障群体诈骗案,只是为了得到前辈赏识;成为帮助弱势群体发声的人,更多是为了“名利双收”;他有贪婪的一面,当他从地下室搬进32层办公室,便不得不将天平向权势倾斜,甚至抛下最信任他的人,等到身边人一个个离去,才幡然醒悟。

“并肩作战的小汤离他而去,让李淇开始反思成功的意义;小蕊一句‘你是真正的哑巴’,戳破他伪装的坚强;老马那句 ‘我不想一个人死在家里’,让他明白最基本的尊严,从来与名利无关;再到吴阿姨、潘阿姨的离去或受伤,真正让李淇意识到自己应该追求什么……”

专访 | 檀健次:不追溯过往,也不惧怕将来

· 电影《震耳欲聋》剧照。

影片结尾的法庭戏,李淇放弃了名利的争夺,转而用手语和台词 “错位” 的方式,诉说聋人群体的困境。檀健次说:“这场官司不仅是为正义发声,也是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一场自我的救赎。”

“这部戏里,李淇的挣扎是非常现实的。每个人有自己的欲望和野心,这都不是坏事,但我们要选择对的路径去实现它。”檀健次说,“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认识到什么才是‘好’的定义。就像一开始李淇对好的定义就是戴金表,那都是外界给的。什么时候人能将这种定义从外界拉回到自我认知,才会获得真正内心的富足。”




研究戏发生之前的事

为了演好李淇,檀健次在拍摄前做了大量准备。研究剧本、揣摩角色、查找资料外,还要学习手语。作为 CODA,李淇的手语既要熟练,又要带着 “介于有声与无声之间” 的特质,不能完全像聋人那样流畅,也不能显得生硬。

“没有专门的整块时间,只能见缝插针地练。” 檀健次回忆道,“只要没有拍摄,就会约着手语老师练。” 甚至在拍完电影后,他依然会习惯性地用手部动作辅助表达:“好像多了一种沟通的方式。”

专访 | 檀健次:不追溯过往,也不惧怕将来

· 电影《震耳欲聋》剧照。

片中,金表是李淇的重要装饰,“那是他追逐名利的象征”。盯时间、摩挲表盘,一块金表折射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电影中的吴阿姨,不仅自己被骗,还连累多位邻居,深陷自责与愧疚。走投无路下,她只能向李淇求助。剧中有一个细节“吴阿姨拿着最宝贵的金镯子到办公室求助,但李淇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他那时候已经戴上金表了。”

在檀健次看来,这样一场戏看似平常,实则是给人物之后再转变埋下的心理支撑。“最后,李淇看到吴阿姨死在自己面前,其中有他的沉默、有他的不发声,有他的装聋作哑,这份愧疚成为改变他想法的原因之一。”

另一场印象深刻的戏,则是李淇与小汤在电梯里的“一镜到底”。曾经一起作战的好友,如今因为理念不同分道扬镳,近十分钟的长镜头像剥洋葱一样把李淇的内心展现在观众面前。“我们排练了很多次,从开机前就开始磨细节,包括电梯里的站位、语气的起伏、情绪的爆发点。” 檀健次说,“小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李淇的正义投射,李淇最后离开地下室来到32层,其实也象征着当时他心中的正义,被留在了最底层。”

采访中,檀健次经常提到自己在表演中最需要的一个词:心里支撑。近些年,他越来越觉得演绎一个角色,很大一部分功课都是去厘清戏前戏外的故事。“要研究更多的不是这场戏发生了什么,而是这场戏发生之前的事。角色说的话、做的事,他的心理动机,都不能只停留在剧本的文字上,而是要真正理解他,才能产生共情。”

他说:“要让观众相信,首先就是让自己相信。”




让自己经常性满足

人民文娱:明年就是你出道20周年了,有什么特别的计划?

檀健次:有想过是不是要再做一次演唱会,但也还没有开始计划。我觉得很多东西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可能重点还是以能够演到更好的戏和角色为主。

专访 | 檀健次:不追溯过往,也不惧怕将来

人民文娱:现在对剧本和角色选择,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檀健次:我其实没给自己设太多限制和必须要挑战的目标。遇到了好角色、好故事就争取抓住。现在还是比较看重故事是不是打动人心,角色是不是能够足够立体,是不是有一定的厚度,最重要的是希望演完以后,这个角色真的能在观众心里待得久一点。


人民文娱:刚刚听到出道20年,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檀健次:我就感到,哇,我已经活了30多年了。(笑)


人民文娱:那么35岁的时间节点上,又给自己定了怎样的目标?

檀健次:我的目标都是、离自己比较近的,一个个完成就行,让自己经常性满足。


人民文娱:那会有一定的年龄焦虑么?

檀健次: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觉得就很多东西强求不来。我们要去争取,不过不以结果为目的。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年轻一点,但我觉得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魅力,抓住当下是最重要的——别去追溯过往,也别惧怕将来。

专访 | 檀健次:不追溯过往,也不惧怕将来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