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首个拒绝出席阅兵的总统出现?正式通告全球,还好中方留了一手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23日 00:14 1 cc

国新办发布信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将于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流程两段、时长约70分钟、编设45个方(梯)队,徒步、战旗、装备、空中各路力量悉数登场,联合军乐团“14排面+80名礼号手”的编排,带着非常清晰的历史指向。

武器装备全部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新型“四代”平台占主体,无人与反无人、网电作战、定向能和电子对抗一并走方队,高超声速、防空反导、战略打击力量会集中亮相,一些陆海空基的“重器”是第一次公开对外展示。

首个拒绝出席阅兵的总统出现?正式通告全球,还好中方留了一手

发布会还点出训练逻辑,实战标准、战时指挥体制、北斗与仿真评估齐上阵,节奏快、密度高、协同严。还有一个底色被反复强调——不扰民、少扰民,地面与空域管控做“窄边处理”,合练尽量放在周末夜间。外交层面,外交部就外军与外国领导人参会情况只给了一句“适时发布”,口风很紧。

舆论的风向被韩国给带偏了。多家媒体引述消息,韩国总统李在明不会亲自来北京,代表团将由国会议长禹元植率团参加。与此同时,李在明一边部署在建交纪念日前后派特使团访华,准备转交纪念中韩建交33周年的亲笔信,顺带发出对APEC非正式会议的邀请;另一边,行程安排把东京和华盛顿排在前面,23日赴日与石破茂会谈,25日又在白宫与美国总统会面。

看上去,有人把这个动作解读成“拒绝出席”的第一锤,还带着点“降格出席”的调门。要说话术,这确实是对全球释放信号:新政府要做“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务实外交”,但权重的分配,还是美日优先。

我更愿意把这份“拒绝”拆开看。礼宾层级是一面镜子,外交节奏是另一面镜子。韩国这次没有元首来,但并不是空箱,而是给了议长+跨党派议员组合,还配了几位被公认为“中国通”的民主党议员,甚至带着卢泰愚之子这样有象征性的面孔。

对外传递的是两段话:国内政治上,李在明要在分裂舆情中压住节拍;对外安全上,韩国把传统盟友链条拧得更紧,尤其在美方对产业链、半导体、外汇与防务等议题加压的节点。

议长出席在礼宾里不算低,但对比其他大国可能出现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层级,确实低了一截,这种“半步进、半步退”的姿态,既要安抚华盛顿,也不想把北京彻底推远。

这时候,中方那句“适时发布”,价值就出来了。消息没有提前摊牌,有两个好处。一是把礼宾与安保的操作空间留到最后,外界很难“卡你”谁来谁不来。二是话语权握在自己手里,压节奏、控预期。

更关键的是,中方在地区层面留了一手:平行场域里,中朝互动升温。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举办80周年纪念招待会,朝鲜“二号人物”崔龙海亲自到场。他在十年前曾代表平壤出席过中国的70周年阅兵,这次再度露面,外界自然联想到是否赴京参加九三阅兵。

有没有名单,资料里没披露,属于“有待官方确认”。但这种“礼”的互动,已经是一种信号放大器:半岛北侧的政治温度在上升,韩国如果继续把对华场合“降格”,那么地区舞台上“谁与中国同频、谁缺席”的对照,就会肉眼可见。

把目光拉回阅兵本身。国新办发布会给了非常完整的作战层面细节。地面装备按“作战群”编成,陆上作战、防空反导、信息作战、无人作战、后装保障、战略打击,一眼看去就是把作战链路拆成模块,在队形里呈现“体系对体系”的方法论。

空中梯队“模块化、体系化”编组,预警指挥、歼击、轰炸、运输等主战机型基本齐备,一些机型是第一次公开亮相。徒步方队强调“一老一新”,所谓“老”,指抗战老部队血脉与民兵传统,“新”,是军事力量结构新布局,包含“解放军+武警+预备役/民兵”的“三结合”体系。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亮点:军旗体系集中展示。八一前夕,4支兵种军旗发布,阅兵场将出现“军种+兵种+武警”的旗面,这等于在广场上做了一次组织结构的“可视化”,向内是军改成果的展示,向外是力量体系的结构化声明。简单说,不是单兵秀肌肉,而是整套作战生态站出来亮相。

首个拒绝出席阅兵的总统出现?正式通告全球,还好中方留了一手

联合的味道非常足,一个梯队装进多个机种,一个群队容纳多型装备,米秒级协同,统一指挥、统一训练、统一保障。对外话语里,这叫“练为战”,对内管理里,这叫“缩短能力生成周期”。

军乐团也不是“背景音”,14个排面寓意14年抗战、80名礼号手寓意80周年,曲目选择上既有松花江上、保卫黄河,也有新作,把历史记忆与当代军队风貌接了线。

很多人喜欢问,装备到什么水平。资料给出的边界很清楚:全部现役主战装备,新一代集中亮相,强调“新域新质”,无人、反无人、网电作战、定向能、电子干扰这些关键字全在。

还有“高超声速、防空反导、战略导弹”等,重点不在于抛出具体型号,而在于呈现一个“杀伤链闭合”的框架:侦察预警—指挥控制—火力打击—抗击拦截—电磁对抗—后装保障,这些节点在方队里都能找到对应。

换算成地区安全语言,就是一句话——体系拒止能力抬升,不是某一件单品“更厉害”,而是整体配平后“更难被针对”。这类展示,对盟友体系的战术推演会产生直接影响,比如外界会去重新评估不同高度层的防空饱和、电子战环境下的通信韧性、无人蜂群与反无人链路的消耗曲线,这些问题,在阅兵当日可能不被观众察觉,但会进入专业圈的案头。

再来看民兵与维和这两个容易被低估的段落。民兵在纪念抗战主题的阅兵里首次参阅,抽组范围覆盖15个省份,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的历史基因都在,着装设计做了新化处理。

这背后强调的是国防动员体系的社会基础,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后备之臂”被放在显眼位置。维和方队来自遂行过国际维和任务的单位,带着东北抗联的血脉,工程兵、步兵等专业齐备。

这个编排对外释放的语义很直接:纪念抗战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提醒秩序与和平来之不易;而当代中国军队在多边框架下的行动,是“和平之师”的延续。对比某些国家在外军事行动的叙事,这种把“历史记忆+国际义务”捆在一起的呈现,确实更有辨识度。

回到韩国。拒绝出席的标签看起来很醒目,但要配合韩国国内政治温度来读。韩国社会刚经历大选与舆情撕扯,反华集会在首尔多地出现,李在明公开在国务会议上批评“超越言论自由、充斥辱骂与暴力”,并要求部门防止歧视与侵权再发生。

中国驻韩使馆也已向韩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保障中国公民安全。这个背景下,李在明如果亲自赴京,一定会被国内某些势力拿来做政治消耗。他选择在对华关系上“派特使+议长出席”的组合拳,一方面控制国内政治成本,一方面维持对话接口。

尴尬之处在于,他的出访节奏又把美日放在前列,外界自然会看成“权重排序”的表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韩方消息源会提醒“不要过度解读”,同时又发布“务实外交、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信号。摆在现实里,韩国的安全与产业链绑在美国身上,松动不易;可贸易与旅游的韧性又离不开中国市场,这就形成了一种结构性摇摆。

对中国来说,不需要用愤怒来回应“降格”。阅兵是国家叙事与军力展示的复合仪式,不是外交考勤表。礼宾上给足面子,战略上“该干嘛干嘛”。一边把军改后的力量结构在广场上做一次清晰对外投影,一边在半岛北侧把节奏带起来,让所有人意识到“选项是不止一个的”。

首个拒绝出席阅兵的总统出现?正式通告全球,还好中方留了一手

崔龙海出席使馆招待会只是一个镜头,但镜头背后的含义足够清楚:地区政治的对比是动态的,不是谁用一纸行程单就能定型。更何况,韩方还在筹划建交纪念日前后派特使团访华,列出的成员表里有资深议长、有两位“中国通”议员,还有卢泰愚之子。

代表团预计会与中方高层会谈,转交李在明纪念建交33周年的亲笔信,并发出APEC的正式邀请。这种渠道是长期管用的,谈合作、讲分歧、找边界,都在这类“非高光时段”里完成。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