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中断5年后,北京平壤客运班列将重启,朝鲜开放迹象明显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15日 22:29 4 admin

五年没响的汽笛,要在8月重新鸣了。当K27次列车再次从北京西站缓缓驶出,沿着京沈线向北,穿过山海关的晨雾,掠过鸭绿江的波光,最终停靠在平壤站的月台上时,这列漆着墨绿色涂装、挂着“中朝友谊”标识的老火车,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1954年的春天,当第一列K27次列车驶进平壤站时,站台上的朝鲜民众举着用汉字写的“欢迎中国同志”标语,把金达莱花往车厢里塞。司机王师傅回忆,那天他握着朝鲜铁路局长的手,对方说:“这趟车,是我们两国的生命线。”

1958年10月,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坐着K28次列车归国。车厢里,战士们抱着朝鲜孩子哭,孩子手里攥着妈妈给的辣白菜,说:“叔叔,以后要再来呀。”列车启动时,朝鲜民众追着跑了二里地,有人把苹果扔上车,有人喊:“志愿军同志,再见!”

冷战时期,这趟车成了中朝贸易的“移动血管”。中国的石油、钢材装在车头,朝鲜的无烟煤、铁矿石堆在车尾,司机们开玩笑说:“我们拉的不是货,是两国的日子。”1990年代,虽然国际形势变了,但这趟车依然准时发车,有时候车厢里会有朝鲜商人,背着装满人参的布包,跟中国旅客换日用品。

2020年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李师傅跑了最后一班K28次列车。那天雪下得很大,平壤站的工作人员戴着三层口罩,跟他挥手告别。他摸着列车的门把手,上面还留着前一天一位朝鲜老太太塞给他的辣白菜的温度。“这一停,不知道要多久。”他对着窗外的鸭绿江说。

2025年7月的一个清晨,李师傅接到单位的电话:“准备复开,8月要跑起来。”他赶紧翻出珍藏的“中朝友谊”纪念章,别在胸前,对着镜子笑:“终于能再见到平壤的老朋友们了。”

其实,这趟车的重启,早有伏笔。

今年5月以来,朝鲜代表团赴华考察的次数创了近年新高。他们去了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看人工智能;去了东北的农业基地,看大棚种植;去了上海的港口,看集装箱运输。一位随团的朝鲜官员说:“中国的发展经验,对我们很有用。”

鸭绿江上的新桥工地,最近也热闹起来。挖掘机的轰鸣比去年响了三倍,工人拿着写着“为十月献礼”的红色标语,挥汗如雨。一位中国工程师说:“这桥要是通了,中朝之间的物资运输能快一倍。”

还有沈阳至平壤的货运包机,5月至6月的班次翻了一倍。飞行员老张说:“以前每月就两三班,现在每周都有。运输的物资是化肥、药品,都是朝鲜急需的。”

有人说,这趟车的重启,是朝鲜“开放”的信号。但其实,朝鲜的“开放”,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朝鲜的“开放”,是“先把老朋友的门擦干净”。你看,朝俄铁路货运去年底就重启了,中朝公路今年初也重开了,现在轮到火车,这不是“突然开放”,而是“按顺序开门”。就像我们串亲戚,先去最亲的朋友家,再去其他亲戚家,这样才稳妥。

朝鲜的“开放”,是“基于自身利益的选择”。五年的封锁,朝鲜的经济遭遇了严重冲击,粮食、医疗物资都很紧张。恢复跟中国的人员往来,能让朝鲜获得更多的援助和支持。一位韩国学者说:“朝鲜的‘开放’,不是‘融入世界’,而是‘巩固核心朋友圈’。”

朝鲜的“开放”,是“试探性的”。就像一个人久居家中,第一次出门,会先打开门,看看外面的天气,再慢慢走出去。这趟车的重启,就是朝鲜“打开门”的第一步,至于下一步怎么走,要看外面的世界对它好不好。

当K27次列车再次鸣笛出发时,我们不需要过度解读,不需要喊着“朝鲜开放了”的口号,只需要看着这列火车,慢慢驶过鸭绿江,慢慢开进平壤站,慢慢把老朋友的手重新握在一起。

这列火车,不是“开往世界的列车”,而是“开往友谊的列车”;不是“开放的宣言”,而是“温暖的问候”。五年没见,先坐火车去串个门,总比直接开派对更稳妥,不是吗?

就像李师傅说的:“这趟车,跑的不是路程,是感情。只要感情在,火车就会一直跑下去。”

当我们看着这列老火车,沿着熟悉的铁轨缓缓前行,我们会想起1954年的春天,想起1958年的秋天,想起2020年的冬天,想起所有关于中朝友谊的故事。这些故事,像鸭绿江水一样,永远流淌,永远温暖。

中断5年后,北京平壤客运班列将重启,朝鲜开放迹象明显

而这列火车,会带着这些故事,继续跑下去,跑向更远的未来。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