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快乐亲子跑 带来育人活力

抖音推荐 2025年11月03日 15:46 4 cc

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能仅仅在校园。2024年9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家长“带领或支持子女开展体育锻炼、家务劳动、户外活动和参观游览”。但我们发现,很多家庭并没有切实支持孩子开展体育锻炼。怎么让家长重视并主动鼓励孩子开展运动?北京市顺义区第十一中学(以下简称“十一中”)推出“快乐亲子跑”活动,通过构建“学校主导设计、家庭深度参与、社区资源赋能”的联动机制,以跑步为纽带、以陪伴为桥梁,实现了校家社协同开展体育活动。

快乐亲子跑 带来育人活力

联动破局:从“各自为战”到“三方共跑”

过去,家庭、学校、社区在育人中存在“边界感”:家长忙于工作疏于陪伴,学校体育课程局限于校内场地,社区教育资源未被充分激活。为此,十一中提出“快乐亲子跑”计划,以跑步为载体,打破三方壁垒。

学校主导设计,联合体育教师、家长代表制定“五育”融合方案,明确“校内集体跑+校外自主跑”双线模式,即工作日校内大课间集体跑与节假日校外自主跑灵活结合。这既落实了每天校内运动两小时的要求,又兼顾了节假日师生、家长自主选择的需求。

家庭深度参与,成立十一中“快乐亲子跑”跑团,采取“线上打卡+线下活动”模式。每个月跑团成员自主设定月跑量目标,跑完之后在群里上传跑步数据并打卡。跑团的群打卡制度,既是对个人的督促,也是通过目标激励与社群互动激发家庭的参与热情。

社区资源赋能,联动北京马拉松协会、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提供专业指导。2024年4月,学校在北京马拉松协会的指导和协助下,成功举办了首届“踏歌而行 校园迷你马拉松”活动。校园迷你马拉松通过亲子跑、师生共跑等形式,让运动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让健康成为家校共育的目标。

运动育人:在汗水中书写成长故事

教师领跑,拉近师生距离。学校体育教师田老师,曾是每日晨曦中“孤独的跑者”。自学校成立“快乐亲子跑”跑团后,他化身领跑者,不仅月均跑步量突破300公里,更主动为活动策划建言献策。从清晨的校园跑道到线上打卡群,田老师的坚持成为一面旗帜。如今,20位学校教师受其感召加入跑团,课间操时师生并肩奔跑的身影,让“坚持”与“自律”成为校园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跑步让我更走近学生,他们在耐力跑中的坚持,同样体现在学习中。”一名加入跑团的老师说。

教师群体的深度参与,不仅深化了家校社协同的实践内涵,更让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在奔跑中实现“以体育人、以行化人”的价值升华。

少年追光,奔跑中种下梦想的种子。学校八年级的于同学加入跑团后,立下了报考北京体育大学的志向。曾经的腼腆少年,如今眼神坚毅、学习动力倍增,跑步不仅强健了他的体魄,更点燃了内心的火焰。

运动的魅力,在于唤醒生命的无限可能。当教育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通过家校社协同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平台,运动便能成为激发内驱力的“催化剂”。奔跑中的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亲子同行,重塑家庭关系。七年级的于同学和刘同学的家长是跑团的“明星家长”。他们不仅坚持每个周末带孩子跑步,更主动和班主任分享感悟:“跑步时,孩子主动聊起学校趣事,笑容比从前更灿烂了!”亲子跑让家庭对话从“手机争夺战”变为“跑道谈心会”,运动成为亲情升温的纽带。

最好的教育,发生在父母与孩子并肩前行的路上。亲子跑通过“共同目标、共同坚持、共同成长”,重构了家庭互动模式。当家长放下说教、以身示范,当孩子在汗水中感受陪伴的力量,家校社协同便从理念落地为“有温度的生命教育”,真正实现“育人于无形,润心于无声”。

十一中的“快乐亲子跑”故事,正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的缩影——在这里,运动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是点燃生命、联结情感、塑造人格的育人密码。

亲子同跑:破解焦虑的“小钥匙”

一位家庭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家庭教育强调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亲子沟通不是简单的亲子对话,更不是僵硬、死板的说教,良好的亲子沟通、最好的陪伴都是在有意义的亲子活动中实现的。”“快乐亲子跑”,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亲身践行——它证明,当家庭、学校、社会打破边界、共享资源,教育便能突破课堂的围墙,在携手同行中培育出坚韧的人格、和谐的关系与蓬勃的生命力。正如一位家长所言:“跑步教会孩子的,不仅是坚持到终点,更是如何与同伴携手、与父母交心、与自己对话。”未来,这种以“身体力行”为核心的协同育人模式,或将成为破解教育焦虑的一把“小钥匙”。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3日 第09版

作者:吕雄伟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