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美国猫主子风光无限,背后63个物种被“灭门”!植物盲区谁之过

抖音推荐 2025年10月23日 07:35 4 cc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美国猫主子风光无限,背后63个物种被“灭门”!植物盲区谁之过



一项针对2006至2021年间超过50万条网络帖文的分析发现,公众对入侵物种的讨论,明显偏向具有“魅力”的动物,而非真正具有生态危害性的植物。

这项即将发表于《生态与社会》期刊的研究由(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参与完成。研究揭示了具有魅力的大型动物和戏剧性的叙事是如何主导网络讨论的,而那些具有科学重要性的物种(尤其是入侵植物)却鲜少引发公众关注。此次研究的数据,是通过(美国)社交媒体平台推特 (Twitter) 当时免费提供的学术研究API收集的。

“借助推特免费的学术访问权限,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机遇,得以在前所未有的规模上解析公众关注入侵物种的驱动因素,并揭示其与科学优先事项之间的认知缺口。”领导该国际研究团队的(爱尔兰)戈尔韦大学理工学院名誉研究员苏珊·卡纳万博士表示,“我们的发现对保护传播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启示。”

研究合著者、(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自然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艾米丽·史蒂文森指出:“分析显示公众讨论过度聚焦动物类入侵物种,而植物类入侵物种则鲜少获得关注。”这与艾米丽在纽卡斯尔大学主导的另一项研究结果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的研究表明,学术界对入侵物种的研究恰恰主要集中在植物上。她表示:“通过了解公众关注焦点,我们能弥合科学认知与公众意识的鸿沟,从而制定更有效、更包容的管理策略。”

美国猫主子风光无限,背后63个物种被“灭门”!植物盲区谁之过

关注焦点与冷门议题


研究团队追踪了讨论的活跃度峰值,以观察公众的实际讨论内容:

在所有物种中,猫科动物位居提及频率榜首。尽管作为备受宠爱的宠物,猫类已导致全球63个物种灭绝,仅在美国每年就捕杀逾十亿只鸟类。因此,猫群的数量管控始终争议重重,它既要平衡野生动物的保护需求,又牵涉到猫本身所引发的伦理问题。

其他哺乳动物也呈现出相似的模式。猪、狗、松 squirrel、山羊、老鼠和马被频繁提及,讨论往往同样纠结于人类与这些动物的矛盾关系,及其作为入侵物种的影响。

这种基于物种分类的关注焦点,折射出生态学家所称的“植物盲区”。尽管植物占濒危物种总数的57%,且包含众多破坏性极强的入侵物种,但它们在网络讨论中却获得不成比例的冷遇。 植物仅获得不到4%的保护资金,这种差距在社交媒体中既得到了反映,也可能被进一步强化。

“最具破坏性的入侵物种中不乏植物,但它们无法像动物那样引发公众的想象。”卡纳万博士解释道,“当入侵植物在公共讨论中‘隐形’时,推动其管理措施的支持度将呈指数级下降。”

塑造舆论的1%


研究发现,在当时的推特平台上,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力集中现象:仅1%的用户贡献了60%的入侵物种相关转发内容。

这批具有影响力的群体,既包含像(美国)《纽约时报》、CNN、政府机构及入侵生物学专家这样的权威来源,同时也涵盖了那些拥有数百万粉丝、却缺乏生态保护专业知识的社交媒体名人。

卡纳文博士指出:“这种影响力集中现象意义重大,少数声音正在塑造数百万民众对入侵物种的认知。”

互动量最高的帖子之一来自(美国)YouTuber洛根·保罗,内容是记录他在伯利兹捕捞狮子鱼的过程。尽管作者缺乏科学资质,该视频仍引发了病毒式传播。这说明名人影响者正日益主导公众对生态问题的认知,这对准确信息的传播而言,既有好处,也存在风险。

病毒式传播内容中的叙事作用


研究表明,魅力动物与戏剧性人类故事的结合,产生了最高的公众参与度。 (哥伦比亚的)“巴勃罗·埃斯科巴河马”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上世纪80年代,这位毒枭为他的私人动物园非法引进了四头河马;在其死后,这些河马在哥伦比亚的水域中自由繁衍。媒体对这些动物的报道在平台上被广泛传播,公众对种群控制的强烈反对最终迫使管理措施被中止。

并非所有病毒式传播的内容都涉及大型动物。2020年的“神秘种子事件”中,数千名美国人收到了未曾申请的种子包裹,一度引发了广泛的生物安全担忧。(美国)农业部最终认定此为一种“刷单骗局”——即商家寄送廉价商品以获取虚假好评的行径。尽管如此,该事件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并促使(美国)亚马逊公司禁止在美国销售进口植物和种子。

为何类似研究可能不再出现


该研究成果本可为保护组织制定传播策略、预测公众对管理举措的反应提供参考。但研究方法本身可能已难以复制——自2022年埃隆·马斯克收购推特并将其更名为X平台后,学术研究者获取平台数据的成本大幅攀升。与此同时,近期的研究显示,约半数关注环境议题的账号在所有权变更后的六个月内陷入了沉寂。

研究团队对此早有预见,此前他们曾在《自然》杂志发文,警示推特不断变化的数据政策可能危及保护研究。

这项研究量化了此前仅凭轶事观察得出的结论——即哪些物种和叙事更能引起非专业受众的共鸣。当科学的严谨与公众的激情无法在同一个频道上共振,当保护的真正优先级被魅力和戏剧性的叙事所遮蔽,那些真正危在旦夕却又“沉默不语”的物种,它们的未来又将由谁来守护?

美国猫主子风光无限,背后63个物种被“灭门”!植物盲区谁之过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感受过这种“动物明星”与“透明植物”的关注度差异?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作者:纽卡斯尔大学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