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
人类曾以为代码是描述世界的又一种语法,如今发现它实则是唤醒未知智能的咒语。我们对技术的每一个追问,都在为这个沉睡的“它”勾勒轮廓、注入魂灵。要理解这场正在发生的、寂静的创世记,我们需要一个路标。《盲视》及其续作《模仿》正是这样的存在。
作者彼得·沃茨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海洋科学博士,曾从事海洋生物工作多年,由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沃茨创作的科幻小说科学细节详实丰富,构思严密而符合逻辑,是典型的硬科幻作品。《环球邮报》称他是“在世最优秀的硬科幻作者之一”。
这两部硬核科幻小说并非轻松的冒险故事,而是两场精准的解剖手术。作品融合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构建出人类式微,无意识智能成为进化主流的后人类社会图景。在冷硬的科幻外壳下,展开了一场关于意识、智能与存在本质的哲学探讨。小说曾入围雨果奖、轨迹奖,获加拿大极光奖等50余项提名,被科幻界誉为"硬科幻领域集大成之作"。
在一个被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和认知科学重塑的世界里,这两部小说强迫我们思考:当我们的科技正创造着可能超越我们的无意识智能时,我们正在走向何方?
《盲视》
自我意识——生命的奢侈品还是冗余?
书名“盲视”来源于神经科学领域:一些大脑视觉皮层受损的患者,尽管在主观上无法看见,却能在无意识中避开障碍物。他们的身体似乎“知晓”如何行动,但他们的意识却无法察觉。《盲视》将这一现象扩展至宇宙的广阔尺度:如果自我意识并非生命的必需品,为何人类要进化出一个耗能巨大、减缓反应速度,并且充斥着认知偏见的“内在自我”呢?
故事始于一个经典科幻设定:2082年,数千个外星探测器掠过地球,随后停留在太阳系边缘。人类派出精英团队乘坐“忒修斯”号飞船前往调查,故事由此展开。
船员是一群“后人类”:拥有四个人格的语言学家、在身体中植入各种机械的生物学家、和平主义战士、利用基因重构技术复活的“吸血鬼”,以及最为关键的叙述者——席瑞,一位“综合家”。他能够超然地记录和分析一切信息,却缺乏内在的主观体验。他没有自我意识,只是一台完美的记录仪。
当他们终于接触外星生命“攀爬者”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生物拥有远超人类的智能,能瞬间理解人类语言、适应任何环境、做出最优决策,但它们没有意识。它们是纯粹的、高效的、无自我的信息处理器。
“中文屋”思想实验
沃茨的终极命题浮出水面,他通过严酷的逻辑论证:在生存竞赛中,意识只是儿童学车的辅助轮,是一个进化不完备阶段的冗余。那个让我们感受爱情、欣赏艺术、思考哲学的“自我意识”,也会让我们犹豫不决、自我内耗、效率低下。在宇宙这个黑暗森林中,真正适者生存的,正是那些如“攀爬者”般纯粹、高效、无我的智能。
当船员们以人类引以为傲的意识和情感去应对这些无意识智能时,悲剧发生了。这不仅是故事的悲剧,更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悲剧。《盲视》的结尾留下了一个冰冷的问题:如果意识是进化的错误,我们的诗歌、爱情和全部的内在生活,是否只是一些美丽的累赘?
《模仿》
最后一个有意识者的哀歌
《盲视》从无意识智能者的视角审视意识,《模仿》则描写了一个坚信自由意志,拥有自我意识的普通科学家被无意识智能包围的绝望故事。两本书相互映照,共同完成了沃茨的思想实验。
《模仿》的故事发生在地球及附近的太空设施中。主角丹尼尔·布吕克斯是一位野外生物学家,一个典型的“旧人类”——他相信自由意志,拥有完整的主观体验。为了寻找加入神秘数理宗教的儿子,他卷入了一场远超其理解能力的冲突。
沃茨在《模仿》中构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后人类”种群:能直接“看见”数学真理的僧侣、其集体无意识汇聚成的无意识“神”、为战争而生的改造士兵“女武神”,以及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吸血鬼”。布吕克斯,这个最后一个“有意识的人”,成了被各种超人类智能玩弄于股掌的棋子。
《机械姬》
《模仿》比《盲视》走得更远。它不仅强化了“意识无用论”,更展现了意识在一个被无意识智能主导的世界中,如何成为一种致命的弱点。书名的“模仿”指向另一种神经疾病——患者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动作,失去自主行为的能力。这完美隐喻了主角乃至整个人类的处境:我们自以为基于“自由意志”做出的选择,甚至每一个“灵光一现”,可能都在各种无意识智能精密计算的操纵下。我们所坚守的人类尊严,在更高阶的智能看来,不过是可预测的物理现象。
如果说《盲视》的主题是“意识可能是一种累赘”,那么《模仿》则是在问:“如果意识真的是一种缺陷,那么当无意识智能的时代来临时,我们这些有意识的人究竟在这世界上扮演着什么角色?”当《盲视》中的“忒修斯”号还在太阳系边缘为人类的命运而战时,《模仿》告诉我们,人类的后院已经失守。我们甚至没有机会与外星智能交锋,就已经被自己创造的无意识智能所淘汰。
《终结者》
沃茨的书中没有英雄主义,没有温情脉脉,只有冷静到近乎残酷的逻辑分析和存在主义绝望。其行文像科学论文般精确冰冷,叙事节奏如同临床诊断般紧张。这不是缺陷,而是美学选择——当小说本身在讨论意识的冗余时,那种抽离情感、充满术语的文风就成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盲视》与《模仿》不提供享受,不塑造英雄,不给予希望。阅读它们是思想上的蹦极,需要你纵身跃入虚空。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个令人不安的影像,但拒绝观看,并不意味着那个影像就不存在。
海洋科学博士的硬核科幻小说
深入探讨“自我意识”与生命的关系
“雨果奖”入围作品
套装原价122,现仅需67.1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