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查了查郑丽文配偶。不查不知道,一查让网友瞬间明白许多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22日 00:36 4 cc

当你的老婆,正站在广场上,带着几十万人高喊着让你老板下台时,你是一种什么感觉?

骆武昌在备课笔记上写下“两岸共同历史记忆”时,厨房传来了妻子郑丽文的声音:“你看看这段‘九二共识’的解释,加进课件里会不会更清楚?”他抬头望去,郑丽文正拿着国台办的新闻稿,指尖停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那句上——这是他们夫妻间最常见的日常,一个在讲台讲融合,一个在岗位促交流。

查了查郑丽文配偶。不查不知道,一查让网友瞬间明白许多

作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教师,骆武昌的“两岸关系概论”课总是座无虚席。他常拿出那张泛黄的台大合影给学生看:1997年的校园里,刚结识的他和郑丽文在图书馆翻阅《两岸关系史》,那时两人或许没想过,这份“同心”会延续二十多年。2011年登记结婚时,郑丽文笑着说“你名字里的‘武昌’,是咱们的‘同心起义’”,这句玩笑里,藏着他们对“两岸同根”的笃定。

查了查郑丽文配偶。不查不知道,一查让网友瞬间明白许多

郑丽文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任职时,最常做的事是带着台商代表的诉求奔走。去年她赴福建参加海峡论坛,回来后给骆武昌讲起台达集团的“零碳工厂”:“大陆的产业链和台湾的技术结合,才是真的共赢。”骆武昌立刻把这个案例加进课件,当他念出“2024年前10月大陆新设台商企业5725家”的数据时,台下有台湾青年举手:“老师,我想去大陆实习,该怎么准备?”

这样的互动,是两岸融合最生动的注脚。但争议也曾找上门。有人在校园论坛发帖,质疑骆武昌“过度强调融合”,甚至翻出他早年的政坛经历。郑丽文给他泡了杯茶:“你记得台南老家的阿公吗?他总说‘云南的根不能忘’。”骆武昌想起岳父——那位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的老人,临终前还握着故乡普洱的茶叶,这份“根脉记忆”,正是他课堂上最动人的教材。

今年春天,马英九率台湾青年赴大陆寻根,骆武昌带着学生全程关注。当看到两岸学子在黄帝陵共同祭拜时,有学生红着眼说:“原来‘炎黄子孙’不是空话。”郑丽文恰好从厦门出差回来,带回了两岸青年棒球联赛的纪念品:“有个台湾球员说,在大陆打球像‘回家比赛’。”那晚两人在书房整理资料,骆武昌在笔记上补了一句:“家不是割裂的屋檐,是共通的文化与牵挂。”

最让他们触动的,是去年参与“海峡两岸青年‘海融竞逐’微视听展播季”的经历。他们指导的学生作品《普洱与台北的茶》,记录了台商在云南种茶的故事,最终入选优秀展播。颁奖典礼上,有评委说:“最打动人的不是画面,是‘两岸同饮一壶茶’的真实。”这话让郑丽文想起父亲的话:“所谓‘同心’,就是记得从哪里来,知道往哪里去。”

查了查郑丽文配偶。不查不知道,一查让网友瞬间明白许多

如今,骆武昌的课件里堆满了两岸交流的新案例:福建的台青创业基地、上海台北城市论坛的合作项目、台胞在大陆定居的数据……郑丽文则常把大陆的惠台政策整理成册,发给有需要的台胞。有人问他们“这么做图什么”,骆武昌指着课堂上的青年:“他们的未来,就是两岸的未来。”郑丽文补充道:“就像国台办说的,‘九二共识’是基石,而我们能做的,是让这块基石上长出‘同心’的花。”

这场延续二十多年的“坚守”,没有高台呐喊的激昂,却藏着最扎实的力量。正如2024年台办发布会上说的,两岸融合是“民心所向”——它可能是书桌前共同打磨的课件,是讲台上诉说的根脉,是台商口袋里的惠台政策,是青年手中的交流纪念品。

查了查郑丽文配偶。不查不知道,一查让网友瞬间明白许多

这世上从没有天生的“同心者”,只有愿意记得根脉、守护和平的普通人。当个人的选择与民族的期盼同频,当小家的温暖与两岸的福祉相连,那些所谓的分歧与距离,终将被“同文同种”的温情融化。毕竟,“两岸一家亲”从不是口号,是藏在每对夫妻的默契里、每个青年的脚步中,最真、最暖的现实。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