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果然不出所料!朴槿惠这回太硬气了,断然拒绝李在明邀请,韩国光复节特赦引争议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26日 04:39 3 cc

据环球时报报道,光复节80周年,首尔会场灯火通明,仪仗队整齐列阵,李在明站在总统讲台上谈“团结”,而那些最能象征“跨越”的空椅子——朴槿惠、李明博的座位——空着。邀请函确实发了,回执也来了,答案很干脆:不去。连客套的回旋都省了。更添几分讽刺的是,同日媒体捕捉到朴槿惠“精神抖擞”地逛传统市场的画面,和“身体不适”的说法形成强烈对照。对李在明来说,这场精心设计的“团结秀”,被“空椅子”硬生生拉回了政治现实。

果然不出所料!朴槿惠这回太硬气了,断然拒绝李在明邀请,韩国光复节特赦引争议


它背后至少有三条结构性线索:韩国“仪式化团结”的现实边界、朴槿惠“缺席政治”的象征逻辑、以及光复节上打包推出的大规模特赦在国内政治生态中的真实冲击。新闻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它只是播放“发生了什么”。我尝试把这三条线并到一起,说清楚“这件事在韩国意味着什么”。

光复节80周年纪念分为两场:上午是国家正式仪式,下午是“国民任命仪式”。李在明把“团结”这个词反复强调,邀请历任元首与在野重量级人物“共襄盛举”。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在野党集体表示只参加上午国家仪式,不出席下午的政治环节;传统盟友全国民主劳动组合总联盟也选择缺席;前总统朴槿惠、李明博明确不参加。

媒体还给了另一条争议焦点——特赦。李在明政府以光复节为契机,推动特赦、减刑、复权的规模化举措。韩联社披露数字是约83.6687万人,并点到一批政治人物在名单之内,包括曹国及其妻子、首尔市前教育监曹喜昖、执政党共同民主党议员尹建永、前议员尹美香等。反对派质疑“上任两个月即大赦要员”的动机,舆情调查给出的支持率反馈不算好看,56.5%的执政支持率被媒体称为就职以来最低。

为什么说朴槿惠“不去”并不出人意料?要把她的“缺席”当成一种“表达方式”。这位经历了弹劾、服刑、特赦的前总统,已经不需要任何一次“站台”去证明存在,她的政治资本来自“象征”。她的基本盘在保守派,中老年选民构成的“情感共同体”,依然把她当成一种“秩序观”的代表。她若坐在李在明的“任命仪式”台下,在象征上近似给现任路线做了背书——从半岛政策叙事,到对外姿态,哪怕不谈细节,光是姿态本身足以引发基本盘的心理塌陷。对一个把“象征资本”当命的政治人物来说,“缺席”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发声。

果然不出所料!朴槿惠这回太硬气了,断然拒绝李在明邀请,韩国光复节特赦引争议


李在明政府在光复节选择“团结+特赦”的组合拳,一面试图通过仪式修复政治裂痕,一面通过特赦释放“社会整合”的信号。同时,他的对外表述里强调“恢复韩朝信任”“基于原则处理历史问题、面向未来推动韩日合作”。这些话术,放在演讲稿里没问题。但政治与社会的落差,恰恰是在“口号”和“感受”之间。对朝“恢复信任”的落地要看热线复开、人道合作、边境事件沟通等机制化动作;对日“面向未来”的推进要看出口管制、材料供应、海上协作与情报机制的文本化交付;而对华互动的“冷与热”,在半导体、市占、旅游等行业的曲线里几乎是“秒表级”体现。

特赦是另一只“靴子”。韩国政治的“赦免”传统有其历史逻辑,多在国家重要时点以和解叙事净化政治空气。但这一次的舆情火力大,很大程度上来自两点:一是时间点太早,“上任两个月”就处理一批社会高度敏感的人士;二是名单结构引发“选择性宽恕”的观感。政客可以用“国家和解”作动机陈述,选民看的是“公平正义感”。在高极化社会里,赦免的政治成本,不亚于一次小型选举。从这个角度说,李在明不止是在做法政决断,也是在下注支持率的底盘。

再拉一条看不见的线:仪式化团结能修复的,远小于政策化团结。在野党集体“只上午、不下午”,劳总选择罕见的缺席,意味着“话术团结”的边际效应已经很低。对抗极化,需要的是“可分歧的治理空间”与“可验证的信任机制”。这两样东西在光复节上看不到,在财政预算、产业补贴、住房与物价政策的执行表上能不能看到,才是关键。而朴槿惠的“不去”,恰恰在提醒现政府:你请我来坐,不如告诉我,你打算怎么让我的支持者的“账本”好看一点。她在政治意义上拒绝“被动站台”,也在策略意义上避免让保守阵营的裂痕扩大为“身份背叛”。

说到裂痕,不妨拿保守阵营自身做一面镜子。几个月前,多个朴槿惠粉丝团宣布转向支持李在明,公开批评国民力量党在“紧急戒严事态”等议题上的话术与责任推诿。这里面当然有“情绪政治”的成分,但更值得在意的是“组织力下滑”。当一个阵营在叙事上否定自己的历史人物、在议程上缺乏对支持群体的“照拂”,粉丝的“用脚投票”就会发生。朴槿惠选择不说话,保守阵营看起来“群龙无首”,这反而强化了她的象征资本——“我不必须说,沉默就是我的立场”。这也是为何她的“缺席”比她的“出席”更有话题权重。

果然不出所料!朴槿惠这回太硬气了,断然拒绝李在明邀请,韩国光复节特赦引争议


回到朴槿惠。她的政治履历有争议,有错误,有争斗。可她的“缺席政治”里有两点值得记下来:一是坚守自我身份边界,哪怕这会被解读为“傲慢”;二是用最小动作发出最大信号,不为别人“填场”。在象征政治时代,坐与不坐,站与不站,都在写剧本。她选择不站台,等于告知所有观众——“团结”的名字不能被随便拿来当道具,需要用政策把舞台底座打牢。

朴槿惠够不够“硬气”,不是看她说了什么,而是看她在关键节点“没做什么”。她没有去帮现任政府“完成镜头”,她保住了自己的“象征资本”,也迫使执政团队回头看“团结”的底座究竟在哪里。李在明有没有面子,我相信他也明白,面子不靠请帖,靠把程序、政策和收益摆到台上。越是在舞台最热闹的时候,越要让规则与数字说话。光复节过去了,空椅子还在,而答案也摆在那儿:不去,不等于不谈;不谈,不等于不治。治,要从“可验证的信任”开始。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